导航

2019下半年初中语文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五批

2020-01-06 16:13:54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的西郊,曾有一处规模浩大,金壁辉煌的清代皇家园林,它就是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130多年前,一伙强盗闯入圆明园,他们大肆洗劫之后,为了掩盖其罪行,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名园。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沉思在断壁残垣的遗迹旁,心中总是忘不了那一把罪恶之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雨果先生对这次掠夺的看法。【板书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明确: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再读课文,谈谈作者对英法远征中国之行是褒是贬,为什么?

明确:名为赞誉,实为贬斥。因为英法抢劫并焚毁了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英法联军】

(三)深入研读

1.再读课文,雨果在信中是怎样评价被焚毁的圆明园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②“是属于人类的”③“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是圆明园”④“是东方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⑤“这是某种令人惊诧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情感:反映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对人类文明的热爱。【板书:世界奇迹 无比热爱】

2.小组合作探究:作者在信中是怎样贬斥英法联军的,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语言特色?

明确:①“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中“更彻底、更漂亮”运用反语,旨在说明破坏得更残酷、更丑恶、更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一句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损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手挽手、笑嘻嘻”则生动形象地挖苦英法两个强盗狼狈为奸,得手后得意忘形、恬不知耻的丑态,表达作者的鄙视之情。③“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一句中“赞誉”运用反语,进行讽刺,所谓“赞誉”其实是最有力的谴责和控诉。

作者痛斥英法两个强盗、窃贼对圆明园大肆劫掠放火焚毁的罪行,指出这些所谓文明人其实是最野蛮的,对他们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人类文明的罪恶提出了强烈控诉。【板书:强盗掠夺 抗议控诉】

3.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明确: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突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之至,这就是以“美”衬托“丑”的手法。【板书:美 丑】

(四)拓展延伸

尝试读出这种名为赞誉,实为贬斥的语气,教师示范朗读。

(五)小结作业

小结:雨果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大义凛然,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年后写下了本文,倾情讴歌圆明园在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严厉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野蛮行。信中运用反语明确表达对英法联军的憎恨,愤怒谴责了他们放火焚烧圆明园的罪行。文章义正词严、爱憎分明,是书信,也是一篇酣畅淋漓的檄文。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业:课下阅读雨果的其他著作,体会作者人道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一谈本篇课文的背景。

【参考答案】

法国:这封信写于1861年,当时正是路易波拿巴在位的法兰西第二帝国。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东北和西北共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本篇课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用处?

【参考答案】

文章多次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对比。突出了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对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蜜”相对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将英法联军的野蜜、中国人民的文明表现得呈一清二楚。多次运用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关注山东中公教师资讯微信公众号jszgsd,及时获取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信息,更多信息请访问山东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