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19下半年初中语文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五批

2020-01-06 16:13:54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语文学科-试讲及答辩-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河中石兽》

一、考题回顾

2019下半年初中语文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五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对本文哪些文言词汇有疑问?

明确:老师可适当讲解以下文言词语。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经历,经过。

②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竟:终了,最后。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④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分别记录了讲学家、老河兵对河中搜寻石兽的不同看法。最终事实证明,老河兵的话是正确的,即石兽最终能在河的上游找到。

(三)深入研读

1.自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没。三是到河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板书:寺僧:下游;讲学家:中地;老河兵:上游】

2.小组讨论: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明确: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因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所以,老河兵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提出了正确的看法。【板书:正确】

3.文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是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的?

明确:第一次是讲学家的笑,他自以为懂“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表现出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第二次是老河兵的笑,他笑讲学家只讲理论,而不去结合生活实际,表现了他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嘲笑。

4.结合以上分析,思考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想说明的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要知道,实践出真知。【板书:实践出真知】

(四)巩固提高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A.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需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B.要综合、具体地考虑实际问题,正确分析,不能想当然。

C.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事情没完成之前(还没真相大白之前),不要主观臆断、妄下结论。

D.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五)小结作业

小结:本文围绕搜寻河中石兽这件事,通过记录三种不同的看法及搜寻结果,表达了作者对讲学家一知半解又自以为是之人的辛辣嘲讽,着重指明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作业: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把你的收获写下来,下节课一起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作者写本文想说明一个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

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分别记录了讲学家、老河兵对河中搜寻石兽的不同看法。最终事实证明,老河兵的话是正确的,即石兽最终能在河的上游找到。作者想说明的道理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评判事物。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说说你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这堂课我运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等方法。

我运用朗读法,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共同学习本文的文言词汇,此后,通过再次默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几次朗读,学生能够解决生字词问题,熟悉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细读课文奠定基础。

我运用小组讨论法,全班同学分成不同学习小组,围绕“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相互学习。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激发学习的热情。

我运用问答法,在深入研读环节,向学生提问:“文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是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的?”“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用意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