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19下半年初中音乐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三批

2020-01-05 09:56:23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编辑2019下半年山东教 师资格考试信息汇总

编辑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解析汇总(精选)

扫描以上二维码

或关注山东教师资格微信公众号(jszgsd)

回复 面试试题 即可查看面试试题 解析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音乐《光明行》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刘天华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对刘天华的了解,并且讲解一个故事:193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北京饭店门口停着多辆小轿车,那是一些外国人来听刘天华演奏会。他们认为“中国有什么音乐?”闲来无事,抱着姑妄听之的心态而来。刘天华演奏自己写的二胡曲、琵琶曲,有“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等曲,震撼全场。

2.教师引入课程《光明行》。

(二)初步感知

1.教师介绍《光明行》创作来源。

《光明行》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当时国内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五四”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五四”对中国知识分子及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就音乐而言,当时黄色音乐泛滥,靡靡之音流行。而主张“真正的音乐”的刘天华此时创作的一曲《光明行》,使中外一些对传统民乐有偏见的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从而有利地驳斥了那些认为二胡乐曲只能表现缠绵无力情绪的论调,为民族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2.教师播放乐曲,引导学生聆听,并且听完谈谈所了解的二胡及其音乐的印象。

(三)深入赏析

1.播放《光明行》,设问:与你平时听到的二胡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调性明亮,跳弓、颤弓、顿弓的演奏技法和效果。

2.分段落聆听分析《光明行》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第一段,学生小组讨论,从旋律、节奏等方面总结音乐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第一段的音乐,节奏富于弹性和推动力,旋律情绪激扬。宽阔有力的分弓,连续的带附点节奏的顿音加之饶有变化的力度的使用,是音乐具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量。

(2)聆听第二段,对比第一段有什么不同?

第二段进行曲风格的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如歌。先在G调上用内弦演奏出现,而在D大调上重复主题时,则移至外弦演奏,这样运用内、外弦不同的特性,乐曲由一种内在的、被抑制的热情,发展为更加开朗和富于自信心的新的音乐形象

(3)第三四段,学生小组自学,教师检验成果。

第三段犹如人们踏着矫健步伐,昂首阔步地前进。第四段雄壮威武。尾声中,利用颤弓的特殊效果再现第二段的主题,并且加以扩展;当情绪发展到高潮时,又运用了紧缩重复的手法,使音乐更加热烈;最后出现了模拟军号声的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旋律,这一切都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3.教师总结:全曲共分为四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在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习惯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整。

4.视唱第二段的主旋律。

(四)拓展延伸

1.聆听刘天华的《空山鸟语》,感受乐曲意境。

2.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民族乐器,来介绍一下,教师点评。

(五)小结作业

1.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

2.作业:查找其他的二胡作品聆听。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列举刘天华二胡曲。

【参考答案】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作有十首二胡曲,分别是《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

2.简述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兴趣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当前,笛、琵琶、鼓、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蕴含着浓厚的中华音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灵魂。民族乐器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并通过后期的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民族乐器和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它是劳动人民生活、斗争的直接显现,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以及愿望,包含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它通俗易懂,因此广泛流传,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民族乐器传统文化使培养孩子对民族乐器的兴趣,倡导孩子学习民族乐器,对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学习民族乐器,有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提升孩子的气质。此外,学习民族乐器还能使我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在青少年中到宣扬,使他们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