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0山东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中常考的实验

2020-05-01 17:06:46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九、斯金纳的老鼠实验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斯金纳做过许多行为强化原理的实验研究,诸如“斯金纳箱”的实验。他将老鼠放进“斯金纳箱”里,每次当老鼠按下安置在箱子一面内壁上的一个杠杆时,他就给老鼠一小块食物。起初,老鼠在箱子里到处察看,用鼻子嗅,用后腿支撑着向上爬等等。当老鼠碰巧用一只爪子按下了杠杆时,突然门打开了,老鼠就会得到一小块食物。这样,每次老鼠被放进箱子里的时候,它就更可能去按下杠杆,于是这个向下按杠杆的行为得到了强化,因为每次发生时,立刻会有食物出现。

十、苛勒的黑猩猩实验

苛勒对桑代克的结论以及实验情境都感到不满。苛勒尤其质疑桑代克的概括性总结,认为他的动物们没有进行推理,而是通过对奖惩的选择性动作机械地学习。苛勒认为,桑代克的动物也许能够进行推理,但是在他所采用的问题情境中无法证明。

(1)箱子系列实验。

苛勒把黑猩猩置于放有箱子的笼内,笼顶悬挂着香蕉。“简单的问题情境”只需要黑猩

猩运用一个箱子便可够到香蕉,“复杂的问题情境”则需要黑猩猩将几个箱子叠起方可够到

香蕉。在“复杂问题情境”的实验中,有两个可利用的箱子。当黑猩猩1看到笼顶上的香

蕉时,它最初的反应是用手去够,但够不着,只得坐在箱子A上休息,但毫无利用箱子B的意思。后来,当黑猩猩2从原来躺卧的箱子B上走开时,黑猩猩1看到了这只箱子,并把这只箱子移到香蕉底下,站在箱子上伸手去取香蕉,但由于箱子不够高,仍够不着,它只得又坐在箱子B上休息。突然间,黑猩猩1跃起,搬起自己曾坐过的箱子A,并将它叠放在箱子B上,然后迅速登上箱子而取得了香蕉。三天后,苛勒稍微改变了实验情境,但黑猩猩仍能用旧经验解决新问题。

十一、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

1.实验需要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年龄范围为3岁至6岁。2.实验控制组由12个男孩和12个女孩构成3.实验里的角色是一个成年男子和一个成年女子。4.成年男子与成年女子对名叫“波波玩偶”的玩具发出攻击时,实验要求24个男孩和24个女孩目睹这一现状。除了采用其他方式,他们还用锤子猛砸玩具,把它抛向空中,同时还尖叫:“嘮嘮!轰轰”,“重击它的鼻子。”5.另一个由24个男孩和女孩构成的小组,观察实验对象以非攻击性方式模式对待波波玩偶。6.最终,控制组不再接触任何实验对象。

为了证明儿童确实在观察与模仿周围环境中的行为模式,班杜拉设计了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在实施实验的过程里,班杜拉发现,那些观察到攻击性行为模式的儿童,如果与控制组的儿童或者观察到非攻击性行为模式的儿童相比,会更多地模仿这些攻击性行为,对波波玩偶采取更多的攻击行为。他还发现:观察到攻击性行为模式的女孩,如果面对女性,更多地表现为语言层面的攻击性;如果面对男性,她更多地表现为身体层面的攻击性。在模仿身体层面的攻击行为方面,男孩强于女孩;与女孩相比,他们更多地模仿相同性别的行为模式。通过波波玩偶的实验,班杜拉成功地证明,儿童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模式以学习某种社会行为,比如在上述例子里,他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模式而学会攻击性行为模式。波波玩偶的实验还反证了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即所有行为都是奖励与强化的结果。

十二、托尔曼:白鼠走迷宫

实验一:实验设计了一个迷宫,这个迷宫有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食物箱,而这中间有三条道路(最短的通道1、最长的通道3、中间长度的通道2)。实验开始的时候,让白鼠自由选择道路。一段时间后,实验人员发现他们基本上都会选择通道1,食物和起点之间最短的道路;实验人员在通道1设置了A堵塞点,观察白鼠的行为。结果发现,白鼠会选择通道2;实验人员在上面研究基础上,还增加了B堵塞点,发现白鼠选择通道3。托尔曼通过实验一来证明白鼠是依据在其大脑中的“认知地图"来寻找道路,而不是依据简单的、盲目的习惯来寻找道路获得食物。

实验二:托尔曼与霍茨克于1930年所做的“潜伏学习实验”。这个实验还是用饥饿的白鼠。实验设一个迷宫,让饥饿的白鼠(饥饿是前提)从出发箱”通过“迷津线路”最终走到食物箱。该实验分三组进行:A组连续15天始终不给食物,B组每天都给食物,C组从第11天开始给予食物。结果这三组被试,误入迷津的次数如下:A组误入迷津的次数最多;B组由于经常得到食物,错误次数逐渐减少;C组从第一天至第10天的错误与A组相同,但从第11天开始得到食物之后,错误次数急剧下降,甚至比B组还少。实验结果表明,C组的白鼠在未得到奖赏之前的10日间对迷津路线进行了学习。从11天以后C组迅速地超过经常得到奖赏的B组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托尔曼将这一现象叫作“潜伏学习”。

十三、辐射问题实验

假如你是医生,面领着一个胃内有恶性肿瘤的病人。肿瘤不切除,病人就会死去,但是,在肿瘤上又不能动手术。有一种辐射能摧毁肿瘤。如果辐射以足够高的强度立刻到达肿瘤,肿瘤会被摧毁。但不幸的是,其他健康的组织也会被摧毁。而辐射强度较低时,射线对健康肌体无害,但对肿瘤就不起作用。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类型的辐射区摧毁肿瘤同时又避免伤害健康组织呢?

其中45个被试只有2个人找到正确答案。于是换了一组被试,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给这组被试讲了一个故事。指挥官希望占领位于乡村中部的要塞,要塞有多条向外延伸的路,但均埋有地雷。只有小分队可安全通过这些道路,无法进行大规模攻击。指挥官解决的方法是将军队分成许多小分队各走一路,最后在要塞会师。讲完故事之后再给被试呈现之前的问题,所有的被试都找到了解决办法。通过这个实验发现了学习迁移理论。

十四、贾德:水下打靶

1908年,心理学家贾德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群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分成A、B两组,让他们射击水面下的靶子。A组学生事先学习了光的折射原理,然后打靶。而B组学生事先没有学习折射原理,就让他们打靶。当靶子在水面上1.2英寸时,两组成绩大致相等。当靶子在水面下4英寸时,A组的学生能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和打靶目标的不同深度,对瞄准作适当调整,能够射中目标,从而取得了良好成绩。而B组学生受到错觉的影响,打靶总是远离目标,很少能够打中目标,成绩当然不好。因此贾德认为,如果能事先在理论或者原理的高度上理解实际情况,就能通过迁移迅速解决问题。

十五、苛勒:小鸡啄米

苛勒用小鸡、黑猩猩和一个3岁的小女孩来做实验,实验任务是在两张纸中的一张下面找到食物。两张纸的其中一张是深灰色的,另一张是浅灰色的,食物总是被放在浅灰色的纸下。实验者先让小鸡学会辨认这两种颜色深浅不同的纸张。小鸡在浅灰色纸下吃到了谷子,在深灰色纸下却一无所获。就这样,这两种纸张经常交换位置,经过40~60次的实验训练,小鸡学会了无论纸张的位置怎样变化,它总是找浅灰色纸来啄。接着,实验的条件有所变化,实验者将深灰色纸换成了更浅的灰色纸,结果有70%的小鸡开始啄新的更浅的灰色纸,而只有30%的小鸡继续啄以前的浅灰色纸。然后,被试者用类似的手段让小孩和黑猩猩在颜色不同的纸张下取糖果,结果所有的孩子和黑猩猩都选择在新的更浅的灰色纸下取糖果根据实验结果,苛勒认为,黑猩猩和3岁的儿童之所以选择更浅颜色的纸张,而不是找原来的浅色纸,是因为他们所遵循的是对整体情境中所包含的相对关系的反应,而不是对某种一次性的特殊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对刺激物产生了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的关系产生了反应。

十六、科尔格伯:道德两难故事实验

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科尔伯格闱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科尔伯格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6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3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十七、罗森塔尔实验

1968年,罗森塔尔和助手在一所乡村小学里做了一项实验。他们首先在到六年级中各选了3个班,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7项实验,对这些学生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判断。随后,罗森塔尔将具有极大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老师们,并对这些学生大加赞赏。同时,为了实验的准确性,他还要求老师们对整个结果进行保密。8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又来到这所学校他们发现名单上的学生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开始变得充满自信、精力旺盛、成绩突出,更愿意和别人打交道。而这一切其实是个权威性的谎言,因为所谓的优秀名单上的学生只是罗森塔尔随便挑选的。挑出的名单和罗森塔尔的评判对老师产生了心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老师的心理期望又通过他们的语言、行为感染了学生,从而让这些学生变得更加优秀。在学校里,老师的关怀、鼓励和爱护,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就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老师、对待自己,从而更加自尊、自爱、自强、自信,当然会进步巨大。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关注山东教师考试微信公众号sdjsks,及时获取山东教师招聘信息,更多信息请访问山东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