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0山东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中常考的实验

2020-05-01 17:06:46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六、皮亚杰:守恒实验

【实验属性】基础型实验

【实验目的】测查儿童守恒的发展情况

【实验内容与步骤】

1.数量守恒:先向儿童呈现两排一模一样的纽扣,在儿童同意两排纽扣的数量是一样的之后,将其中的一排纽扣间的距离拉开或压缩,问被试两排的纽扣数是否相同。

2.长度守恒:在儿童面前并排呈现两根同样的木棒,在儿童承认两根木棒长度相等后,把其中一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图3-4),问儿童两根木棒的长度是否相等?

3.液体守恒:向儿童呈现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把两个杯子装入相同数量的液体。在儿童认为两个杯子装有相同数量的液体后,将一个杯子中的液体倒入一个比较高但比较狭小的杯子里,并问儿童“这个杯子(较高的个)里的水与这个杯子(比较矮的杯子)的水一样多、较少还是较多?” 4.重量守恒:先把两个大小、形状、重量相同的泥球给儿童看,在儿童认为两个泥球一样重后,把其中一个做成薄饼状、香肠状或糖果状,问儿童:大小、重量是否相同?(如把它们分别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还可问它们是否排出同量的水,考察容积守恒) 5.面积守恒:向儿童呈现两张相同的纸板,分别在这两张纸板完全相同的位置上摆上相同的积木,问儿童两纸板中留出的空间面积是否相同?待儿童回答后,实验者把其中一纸板上的积木断成小块,再问儿童两纸板中留出的空间面积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测评标准】1.数量守恒:在主试将其中的一排纽扣间的距离拉开或压缩后,如儿童回答两排的纽扣数不相同,说明儿童还没有达到数量守恒;如果回答相同,则说明已达到数量守恒。2.长度守恒:在主试把其中一根木棒向右(或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如儿童回答两根木棒的长度不相等,说明儿童还没形成长度守恒;如果回答两根木棒长度相等,则说明长度守恒已形成。3.液体守恒:在主试将一个杯子中的液体倒入一个比较高但比较狭小的杯子里后,儿童如果回答两个杯子的液体不一样多,说明儿童还没形成液体守恒;如果回答两个杯子里的液体一样多,则说明儿童已形成液体守恒。4.重量守恒:在主试把其中一个泥球做成薄饼状后,如果儿童回答两个泥球不一样大或不一样重,说明儿童还没形成重量守恒;如果回答两个泥球一样大或一样重,则说明儿童形成了重量守恒。5.面积守恒:如果儿童第二次回答两纸板中留出的面积不相等,说明儿童没有形成面积守恒;如果回答两块面积相等,则说明儿童已形成面积守恒。

七、桑代克的饿猫开笼取食实验:

当巴甫洛夫在俄国致力于用狗做实验时,爱德华・李・桑代克在美国也开始了动物行为的研究。最初,桑代克试图让鸡学习走他为了实验专门设计和搭建的迷宫。随着研究的推进,桑代克开始用猫为被试做实验,并发明了“迷笼”来观察猫学习逃跑的能力。

桑代克的迷箱是用旧的木箱和木棒制作的。木箱里有个操作机关,小动物想获得食物就必须通过机关打开门,但是小动物事先并不知道如何操作机关。实验是这样做的:

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进迷箱中,迷箱外面放着食物要想获得食物,有三种方式可以打开迷箱大门――拉动一条杠杆、拉动一条链子或者按下迷箱内的按钮。小猫刚被关进迷箱里时,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碰巧做对了打开迷箱门的动作,逃出箱外。这一次尝试,小猫的行为完全是偶然的。第二次再把小猫放进去,小猫找到打开迷箱门方法的时间比第一次要短。在随后的尝试中,小猫的盲目、随机行为越来越少。桑代克用数据记录了小猫每次找到方法打开迷箱门的时间,发现随着学习的进程,小猫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到了最后,小猫一进迷箱,即去按动按钮、拉动杠或链子。桑代克根据实验,画出了小猫的学习曲线。

桑代克把小猫在迷箱中不断尝试,不断排除错误,最终学会打开迷箱门获得食物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小猫学会了打开迷箱门的动作。同时,他认为小猫在每次尝试过程中,都建立起了一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据此,他提出了学习的实质,即经过尝试错误学习,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并认为人类的学习同样如此,从而建立起著名的关于学习的尝试一错误理论。

效果律

根据这些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效果律,即当某种情境引发的反应带来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那么在未来这种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会更高;当对一种情境的反应带来了不好的结果,那么在将来再次出现这种反应的可能性就会很小。桑代克认为,一旦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大脑中就建立了对应的神经连接。这种学习被桑代克称为“联结主义”。桑代克提出的效果律是所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效果律说明了动物是通过加强行动与结果之间的连接来学习的;积极的结果更容易被动物记住,而消极的结果则会很快被它们忘记。

八、巴浦洛夫的狗进食摇铃实验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罗斯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是消化研究领域的先驱,经常以狗作为研究对象。巴甫洛夫注意到,当穿白色衣服的助理还在给动物递送食物时,动物们就已经开始垂涎欲滴。

不仅如此,巴甫洛夫还观察到,无论助手带不带食物,一旦助手进入房间,狗就会立即开始分泌唾液—“仅仅是看到曾经拿过碗的人,或是听到了他的脚步声,也有可能引发唾液的分泌。”巴甫洛夫认为,狗已经学会将助手或是他的白色外套,与食物的到来联系起来,所以每当

狗看到助手,就预先开始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想知道,他可否通过使用与食物没有任何关系的信号使狗分泌唾液。于是,他使用了一个节拍器在狗的食物要被送进来时,节拍器就会开始嘀嗒作响。果然,在短短几天后,巴甫洛夫只需要启动节拍器,狗就会分泌唾液,即使随后根本没有食物出现。他详细地描述了

其中一个实验:

只要不施加特别的刺激,唾液腺便保持不活跃状态。但是当节拍器的声音出现在(狗的)耳边,唾液便会在9秒后开始分泌,并在45秒中分泌1滴。因此,唾液腺的活动可以通过声音的刺激发挥作用这种刺激与食物完全无关……节拍器的声音就是食物的信号,动物对信号所做出的反应和对食物的反应相同;目前并没有观察到动物对节拍器声响与真实食物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

巴甫洛夫还尝试了其他的刺激:比如电子蜂鸣器的声响、香草醛的气味,可能还有铃声(尽管一名同事声称巴甫洛夫从未使用过电铃)。巴甫洛夫甚至还使用了电击。在每个实验中,潜在刺激必须在食物出现之前几秒钟施加——如果潜在刺激出现在食物之后,哪怕只是晚一秒,

刺激都不会引发动物的任何反应。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