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年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心理学:群体影响”,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一、考情分析
群体影响是教师资格考试中一个有趣的知识点,主要以概念、例子或俗语反选的形式进行考察。在社会心理中,关于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这部分很容易出现考题,也容易出现混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所有帮助,为教师招聘考试护航。
二、知识链接
(一)社会助长和社会抑制
社会助长:别称社会促进,是指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例如男孩打篮球时,如果周围有女生喝彩就会超常发挥,就属于社会助长。
社会干扰:别称社会抑制与社会助长相反,是指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活动效率或行为效率的下降。例如在考试时旁边有监考老师来回走过,考试成绩比平时成绩低,就属于社会干扰。
与二者相似的心理现象是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参加导致的效率变化称为结伴效应,例如在跑八百米时,有人带跑成绩会更高。个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在场旁观导致的效率变化称为观众效应。
(二)社会惰化
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我们常说的一个和尚抬水喝,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指的就是社会惰化。社会惰化是一种消极现象。
(三)社会标准化倾向
是由谢里夫提出,社会标准化倾向就是一种居中倾向。我们通常讲的甘居中游和中庸态度,都是这种心理效应,这种倾向是以集体的劳动定额要求为标准,快慢两极向中间靠拢,它既有使效率较低者提高效率的积极作用,又有抑制先进的消极作用。原因主要是来自群体压力。如先进者担心“枪打出头鸟”,于是退缩;落后的基于自尊心或害怕惩罚,于是不甘落后。但从总的趋势上看,它是一种保持常态、趋于保守、阻碍前进的消极社会心理现象。
(四)从众和服从
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不同。从众情况下个体是自愿的,服从情况下个体是不自愿的,是应别人要求去行动的。
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从众是在压力下自愿放弃,而服从是在权威下被迫放弃。
(四)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利于他人的行为,如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特点在于自愿性、利他性、无偿性、(自我)损失性。
侵犯行为常常表现为伤害他人。特点为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
(五)去个体化
又称为去个性化,指群众中的个人,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而觉得责任该由大家负,即法不责众,从而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一旦个体的控制系统减弱,暴力与反道德行为就可能出现。社会学家津巴度(1970)把群众中的上述现象称为去个体化。
三、试题演练
1.【单项选择题】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这种行为是( )。
A.服从 B.从众 C.去个性化 D.模仿
1.【答案】C。本题考查群体心理。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题干中,学生平时文雅,许多人“起哄”时粗鲁无礼,表现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体现的是去个性化。C项正确。
A项: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就是从众。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单项选择题】王老师看到同事们都攻读在职研究生,于是也跟着报名了。这种行为是()。
A.服从 B.模仿 C.去个性化 D.从众
2.【答案】D。本题考查群体的影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题干中,王老师看到同事们都攻读在职研究生也跟着报名的行为属于从众。D项正确。
A项: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个体不是自愿的,而是根据他人的要求去行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模仿是通过观察他人的榜样行为做出类似的行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