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的实验总结”,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各类理论与实验属于教育综合知识中的常见考点,以选择题为主进行备考,需要学生重点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识记不清容易混淆,针对此知识点进行整理。
实验1:无意义音节实验(艾宾浩斯)
1.实验过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认为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及人们对无意义的音节的遗忘速度快于对散文的遗忘,而对散文的遗忘速度又快于有韵律诗。
2.实验结论: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3.考点细数:遗忘曲线表明的遗忘的进程需要记忆。
实验2:三山实验(皮亚杰)
1.实验过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2.实验结论:证明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3.考点细数:实验+人物+观点对应理解记忆。
实验3:液体守恒实验(皮亚杰)
1.实验过程:实验的开始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
2.实验结论: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去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而6、7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都同时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来决定杯子里水的多少。
3.考点细数:该实验证明了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不守恒”的特点。
实验4:钟摆实验(皮亚杰和英海尔德)
1.实验过程:呈现一个类似钟摆的装置: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实验者向被试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
2.实验结论: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所易犯的错误是,不能在检验某—因素的时候,控制住其他的相关因素;只有到了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才能像科学家一样地检验假设,最终获得关于问题的、唯一可能的、具严格的逻辑意义的解释。
3.考点细数:该实验证明了形式运算阶段学生具备“思维灵活性和补偿性”的特征。
实验5:对偶故事实验(皮亚杰)
1.实验过程:两个故事组成。(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2.实验结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3.考点细数:理解皮亚杰的道德发展四阶段理论中每个阶段的特征。
实验6:道德两难故事实验/海因兹偷药故事实验(科尔伯格)
1.实验过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竟然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通过这一故事询问被试海因兹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2.实验结论:科尔伯格总结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3.考点细数:理解每一阶段的道德特征。
实验7:水下击靶实验(贾德)
1.实验过程:该实验以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为被试,根据教师的决定把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A组被试者先教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结果显示,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
2.实验结论: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打靶的准确度会较高。
3.考点细数:理解学习迁移理论——概括说/经验类化说的理论含义。
实验8:小鸡啄米实验(苛勒)
1.实验过程: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做出的反应。
2.实验结论:学习的迁移是环境刺激各要素间的整体关系,也是发生顿悟的结果。
3.考点细数:理解学习迁移理论——关系转化说的理论含义。
实验9:量杯实验(陆钦斯)
1.实验过程:要求被试用容积不同的量杯(A,B,C)去量一定量的水(D)。实验组和控制组开始时做一道练习题,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题。实验组做全部的题目,而控制组只做7~11题。
2.实验结论:实验组的被试由于先进行了一定的练习,直接将方法迁移到后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后面解题的速度加快,问题变得比较容易。从而提出定势是迁移产生的一个积极因素。
3.考点细数:记忆迁移发生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