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如何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022-03-25 16:09:22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如何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在我们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部分,教育研究方法是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那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要想成为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者要掌握哪些知识。教育研究中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比如最基本的教育观察方法、教师常用的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调查方法、教育实验方法等等。今天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考试中最爱考的观察法。

一、教育观察研究的定义

教育观察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的某一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地深入观察,从而获得比较客观的教育材料、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教育观察中,要坚持目的性、客观性、自觉性的原则。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教育观察具有目的性,观察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观察前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确定观察的范围、形式、方法。

2.观察的客观性:教育观察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研究人员不干预研究对象的活动,不改变时象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过程。

3.有翔实的观察记录:在教育观察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要通过描述记录法、取样记录法和行为检核表等对观察到的事实或现象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研究、分析。

4.观察的能动性:作为研究手段的教育观察是按事先制定的提纲和程序进行的,同时规定了观察的时间和内容,是从大量教育现象中选择典型对象和典型条件,力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并以科学理论去分析、判断和理解观察结果,因此同样具有能动性。

三、教育观察研究的优缺点

1.优点。

(1)简便易行,所获资料可靠性较高,可纵贯分析教育现象。

(2)研究范围广泛,不必使用特殊设计的复杂仪器设备,不需要特殊条件,适用于广的研究范围。

(3)观察法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因此不会产生不良后果。

2.缺点。

(1)不能判断“为什么”这一类因果关系的问题,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

(2)由于观察时间和观察情境的限制,在研究对象人数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

(3)由于教育的复杂性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观察对象缺乏行为控制,观察项目归类的推论性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

(4)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的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的程度不高。将研究结论类推到其他总体中时,应当谨慎小心。

(5)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够高,有些观察活动可能使观察结果失真。

四、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自然情景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按观察的情景条件,即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还是在人为干预控制下进行的,可将观察分为自然情景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自然情景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观能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收集到客观真实的资料,但材料住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中的观察也称控制观察,由实验法特点决定,这种观察有严密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按观察的方式,观察可以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凭借自己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这类观察突破了直接观察中观察者主观能力的局限,扩展了观察的深度和广度。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观察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的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其好处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深层结构和关系的材料。但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而且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代表性不强。

非参与性观察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被观察者同一地位上,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可采取公开的,也可以采取秘密的方式进行。非参与性观察的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以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4.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按观察是否预先有严密的计划和程序来划分,可以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国,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能获得详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材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常用于对研究对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其缺点是缺乏弹性,比较费时。

非结构式观察是对研究范围目标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多于观察步骤不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方法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用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

五、教育研究的实施程序

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观察者首先要明确在观察中要了解什么情况,搜集哪些材料,确定观察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回答为什么观察和如何观察等问题。

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

观察者对观察客体单位要进行明确分类,确定最主要的观察方向。观察提纲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变通性,防止有效材料被遗漏。

3.实施观察,搜集、记录资料

观察者要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搜集、记录。记录要翔实,观察和记录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先观察后记录。观察与记录是整个观察研究中最核心的环节。观察是进行记录的前提,记录是对观察结果的保存。观察者在观察时力求做到专注,敏锐和客观,记录时要注意及时、详细和明确,宜多不宜少,

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对资料的分析主要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即描述性分析,运用归纳法,由特殊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定量分析即对研究中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意义的分析并得出结论。

六、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1)描述记录法

描述记录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日记描述法:用日记的方法详细描述。一般用于对少数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观察,重点描述观察者所发现的有研究价值的事件或;行为表现,并可做相应的评价。裴斯泰洛齐最早使用此方法,1890一1920年间,这种记录有关川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儿童传记形式的日记描述法,是研究儿童的一种主要方法。

轶事记录法: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无主题的。随时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不受任何时间和条件限制,事先也不需要做特别的编码分类。

连续记录法:在较长的时间内做连续不断的详细、完善的记录。如有必要,可以附加上观察者对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解释和评价。

(2)取样记录法

取样记录法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是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法,可分为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是以时间作为选择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呈现与否、呈现频率及其持续时间。时间取样法仅仅适用于研究经常发生的行为和观察外显的行为。

事件取样法是通过选取特定样本对象进行观察。以个人或群体为单位,使用取样记录法,观察者确定观察目的,然后决定观察的范围、所需被试的数量、需要观察的事件。观察时根据预先分好的类别行为,将它发生的次数、时间记录下来。事件取样适用于记载某种事件发生的过程、环境条件和原因结果等方面的情况。

(3)行为检核表

这一记录方法主要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出现与否。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成表格,出现此行为时即在该项目上画钩。表格上要列出一些具体要求,应有一定的顺序性,将确定的观蔡项日依照难易程度排列。此法只判断行为出现与否,不提供行为性质的材料。核对行为时,可以采取评等法,即观察者对观察对象评定等级,如在观察记录学生在某一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时,可以分十分活跃、活跃、一般、不活跃、很不活跃五级,记录方法可以为在预先印好的表格上按等级划圈。

【牛刀小试】

1.某研究者欲考察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高低与师生关系之间的相关性,他每天用一小时的时间去教室随机观察师生互动行为,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记录观察结果,这种观察是( )。

A.参与式、结构式观察 B.参与式、非结构式观察

C.非参与式、结构式观察 D. 非参与式、非结构式观察

2.下列教育家中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研究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是( )。

A. 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拉伊

【参考答案】

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题干中研究者随机去观察,没有严格的观察计划,所以属于非结构性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是以旁观的身份观察师生表现,所以是非参与性观察。

2.【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裴斯泰洛齐最早使用此方法,1890一1920年间,这种记录有关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儿童传记形式的日记描述法,是研究儿童的一种主要方法。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