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孟子的教育思想”,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孟子作为儒家弟子,很多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单独考察孟子子的频次不低,也经常作为干扰项出现在其他萌芽时期思想家的考题当中,依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学习。
一、孟子的教育思想:
1.词源:
孟子首提连用“教育”一词。孟子在《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节》中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认为,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
2.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论继承了孔子的部分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故此孟子提出了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就是说,人要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和褒是伐非之心。
3.教育目的与内容:
孟子的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也既是要培养君子。孟子认为,传统社会具有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在《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 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孟子的这一观点被后世总结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三纲五常。
同时,孟子的德育思想也是孟子的高频考点。孟子认为,应当以存心养性为核心,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反求诸己,最后成就大丈夫这样的理想人格。主张培养浩然之气,认为大丈夫应当仰不愧天府不愧地,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4.教育方法:
孟子认为学习应当“盈科而后进”,强调循序渐进的学习,更要做到“教亦多术”,也就是说应当做到因材施教。这是孟子最核心的教育方法思想。在《孟子尽心上》中说道“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老师要如长养万物的时雨,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进行教育,进而完成君子的五种不同的教育,有完成品德修养的,有成就人才的,有回答问题释疑解难的,有留下学说被后人景仰、学习的,针对不同的人来进行不同方向的培养。出自之外,外有深造自得以及专心致志。其中深造自得指更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不断前进,以达到精深的境地。力倡以主体的体验来获得认知,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二、孟子的知识点对比
1.词源:
关于教育一词的词源,是孟子的高频考点之一,需要区分的是,连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分开解释的是东汉的许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道: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做善也。“教”,就是上面做示范,下面来模仿;“育”,就是培养后代让他多做好事“教”,就是上面做示范,下面来模仿;“育”,就是培养后代让他多做好事。
2.人性论:
孟子通常作为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出现,荀子通常作为外铄论代表人物出现,而孔子的思想受老子部分思想观点的影响,是兼具有内发和外铄的观点的。同为内发论代表人物,常考的还有格赛尔、卢梭等。
3.教育目的:
孟子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并提出了封建社会的五种基本伦理纲常。除此以外,朱熹也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都强调要注重人之间的伦理纲常,但是相对于孟子“平等”式的人伦规则,朱熹的观点更“封建”,更注重人身份地位之间的区分。
三、题目练习:
1.【单项选择题】立志有恒、自省自克、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是( )关于德育的主张。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1.【答案】A。解析:题干中,立志有恒、自省自克、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是孔子的德育思想,孟子的德育思想是为了培养大丈夫理想人格,需要使人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时,孟子提出的德育方法是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反求诸己和存心养性。故本题选择A选项。
2.【判断题】孟轲认为人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指的是仁之端( )
2.【答案】√。解析:题考查孟子关于“四心”的主张。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这句话意为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恻隐之心对应“仁”,是“仁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