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孟子与荀子思想之比较”,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在教师招聘考试当中,人物思想的考查可是让人“又爱又恨”。从考查难度上看,该部分的知识点多以识记类为主,理解难度不大。但由于教育学中人物众多,思想冗杂,所以备考难度也就随之增大。那么,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知识点交叉的人物思想,我们是可以借助对比记忆的方式提高记忆效率的。今天,小编就以孟子和荀子两大教育家为例,从人性论、教育功能、动因论、词源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梳理。
一、知识详析
(一)人性论
在人性论这一问题上,孟子和荀子的观点是相对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性恶论。”
(二)教育功能
由于人性论的差异,孟子和荀子在教育功能这一问题上观点也是不同的。孟子认为,人性原本就是善良的,不需要教育加以改变,所以教育的功能在于扩充善性;荀子认为,人性原本是恶的,任由其发展下去的结果是抢掠不断,社会动乱,需要教育加以改变,即“化性起伪”,通过后天的人为作用转化人的本性,使其由恶变善,最终的结果是“其善者伪也”。
【注意:大家在备考中一定要特别注意“伪”的意思。无论是“化性起伪”还是“其善者伪也”,其中“伪”的解释都是“后天人为作用的结果”,并非是“虚伪”或者“伪装”。】
(三)动因论
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动力来源问题上,孟子和荀子的观点也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孟子认为“良知、良能”是个体发展的动力来源,即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内部的善性,属于内发论的观点;荀子则认为后天的人为作用是个体发展的动力来源,即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外部的教育,属于外铄论的观点。
【注意:在划分动因论时,孟子和荀子分别属于内发论和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但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归为外铄论者的原因在于教育的功能—“化性起伪”和“其善者伪也”,并非是由于单纯的“性恶论”。在做题中一定要注意,若题干中只出现“性善论”、“性恶论”这一表述则对应的是内发论。】
(四)词源
在词源这一问题上,孟子和荀子分别是“教育”和“道德”一词的提出者。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书中提出了君子之三乐,其中第三乐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教育”一词的首次提出;荀子在《劝学》中提出“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是“道德”一词的首次提出。
二、小试牛刀
1.倡导“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君子之乐的是( )。
A.朱熹 B.徐特立 C.孔子 D.孟子
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了孟子思想中有关教育一词的词源表述。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书中提出了君子的三乐,其中第三乐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教育”一词的首次提出,故答案为D。
2.孟子认为性本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这体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是(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二因素论 D.多因素论
2.【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了孟子的动因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良知、良能”是个体发展的动力来源,即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内部的善性,属于内发论的观点。故答案为A。
3.(多选题)以下关于人物思想的对应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孟子——性恶论 B.荀子——性善论
C.卢梭——自然主义教育 D.洛克——绅士教育
3.【答案】C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物思想的对应关系。
在人性论这一问题上,孟子和荀子的观点是相对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性恶论”。故AB说法错误。C选项,卢梭被称作自然主义教育之父,主张对儿童进行自然主义教育,说法正确;D选项,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主张对贵族实施绅士教育,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