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泛灵论”,并且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问题,且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据此可知A项属于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选项B,概念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时出现的特点。
选项C,抽象思维,是形式运算阶段的特点。
选项D,运算思维,干扰选项。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择A。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选项A,正强化是指行为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加行为反应频率。
选项B,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选项C,呈现性惩罚指的是在某一行为后出现的刺激,这种刺激往往是厌恶刺激,会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
选项D,取消性惩罚指的是撤销某种刺激,这种刺激往往是愉快刺激,会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
题干中小刚按时完成作业属于行为概率增加,家长不批评他属于撤销一个厌恶刺激,所以是负强化,故本题选B。
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选项A,蜜蜂采蜜属于本能行为,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所说的“经验”是个体在后天活动中获得的,那些由遗传、成熟或机体损伤等导致的行为变化不能称之为学习。
选项B,猴子练习攀爬属于本能行为,不是后天获得的行为,因此不属于学习。
选项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不是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引起的,因此也不能称之为学习。
选项D,儿童模仿别人行为是由于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行为,所以属于学习。
题干中询问的是属于学习的行为,根据学习的实质,D项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选项A,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选项B,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选项C,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选项D,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题干中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属于刺激的分化,故本题选D。
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能力的差异。能力的差异包括: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结构的差异等。
选项A,能力类型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
选项B,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上。智力分布近似正态分布,有些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称为智力超常或天才,有些人的发展水平较低,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
选项C,能力早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能力早期的显露和大器晚成两个方面。
选项D,能力的结构差异首先表现在:完成同一活动时,不同的人可能利用的能力也可能不同。如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它们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能力的不同结合,就构成了结构上的差异,例如,有人善于想象、有人善于思维、有人善于记忆等。不同能力的结合,也使人们相互区别开来。
题干中有些人少年早慧,有些人大器晚成属于能力早晚的差异。所以答案选择C。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教师的主要权利。教师的主要权利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指导评价权、获取报酬权、参与管理权和进修培训权。
教育教学权是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选项A上课属于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权利。
获取报酬权是指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选项B劳动报酬属于教师的获取报酬权。
科学研究权是指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选项C研究属于教师的科学研究权。
进修培训权是指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选项D培训属于教师的进修培训权。
综上所述,题干中所描述的四种均属于教师的权利,所以,ABCD都是正确的。
2.【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充当的角色行为来表征和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师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教师职业的角色包括: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
选项A,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教学中的基本矛盾是知与不知,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知之完善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正确解决是解决教学矛盾的基石。在解决这对矛盾中,教师无疑充当着主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接受者的角色。现代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除讲求教学的科学性之外,还必须讲求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选项B,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师不但教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教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认真、勤奋、刻苦,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差距,特别关注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并善于使学生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选项C,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学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要全面实现教学的整体功能,就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和科学管理。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学有序进行,要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就要求教师全面把握教学的任务、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等要素。
选项D,芸芸众生的拯救者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属于本题干扰项。
3.【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本主义心理流派中相关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主张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故本题答案为BC。
选项A,华生是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反对研究意识,直接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法进行客观研究。
选项D,杜威是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故本题答案选择BC。
4.【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中包含的具体活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系统过程,它由一些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
选项A,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选项B,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且,教师要进行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有效性。
选项C和选项D,评价过程和反思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控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故本题答案选择ABCD。
5.【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婴儿通过对物体的抓取、摆弄等动作获得关于物体的知识,从而认识物体。
选项A,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选项B,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选项C,变量是指实验中能够变化的因素,与皮亚杰无关,为无关干扰项。
选项D,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题干中强调“主体实现对客体适应的形式”,即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故本题选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