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更好的备考2022年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笔试模拟题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练习”,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先秦时期,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2.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3.孔子与苏格拉底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 )。
A.谈话法 B.读书指导法 C.参观法 D.讲授法
4.强调打破学科界限的课程类型为( )。
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经验课程 D.综合课程
5.某学校根据当地剪纸具有悠久历史的现实,在该校开设了剪纸课程,该课程属于(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学科课程
6.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里强调教学应该重视( )。
A.传授知识 B.发展能力
C.培养个性 D.形成品德
7.学生在理解一首古诗每句含义及整体中心思想的前提下,背诵这首古诗,这属于( )。
A.机械识记 B.无意识记 C.意义识记 D.再认
8.没见过草原的学生只根据教师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诗句的描述,在头脑中也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景象,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注意 B.思维 C.记忆 D.想象
9.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A.分析与综合 B.间接性和概括性
C.判断和推理 D.指向性和集中性
10.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的心理发展特征是( )。
A.连续性和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是( )。
A.以自我为中心 B.概念守恒 C.抽象思维 D.运算思维
12.小刚按时做完作业,家长就不再批评他,使他逐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这是运用了行为原理的(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呈现性惩罚 D.取消性惩罚
13.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
A.蜜蜂采蜜 B.猴子练攀爬
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 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
14.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这是刺激的( )。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15.有些人少年早慧,有些人大器晚成,这是( )。
A.能力类型的差异 B.能力水平的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D.能力结构的差异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教师的权利的是( )。
A.上课 B.劳动报酬 C.研究 D.培训
2.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充当的角色行为来表征和实现的,教师在学校中应该承担的角色有( )。
A.文化知识的传授者 B.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C.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D.芸芸众生的拯救者
3.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是( )。
A.华生 B.马斯洛
C.罗杰斯 D.杜威
4.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系统过程,它由一些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包括(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5.皮亚杰提出的主体实现对客体适应的形式是( )。
A.图式 B.同化 C.变量 D.顺应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在教育学萌芽时期中国的思想家以相应的的观点。在萌芽阶段中国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庄子、老子、墨子等。
选项A,孔子在《论语》中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体现全面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选项B,孟子最早在《孟子·尽心上》提出“教育”一词。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选项C,荀子最早提出“道德”一词,提倡人性本恶,化性起伪,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选项D,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倡议不要用人力去改变自然。
综上,故本题答案选择A。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
A选项,《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选项,《师说》的作者是韩愈,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C选项,《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与题干相符,故C选项正确。
D选项,《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与题意不符。
题干中,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故本题选择C项。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教学方法。
A选项,谈话法是指教师按照一定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
B选项,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C选项,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它可以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
D选项,讲授法强调教师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经验。
题干中,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启发性教育,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故A选项正确。
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课程的类型。课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根据内容属性划分: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根据组织方式进行划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3)根据实施要求划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根据设计开发的主体划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5)根据课程任务的不同划分: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
选项A,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选项B,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
选项C,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选项D,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题干中强调打破学科的界限,注重的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符合综合课程的特点,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开发的主体划分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选项A,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选项B,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选项C,学校课程(也叫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选项D,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课程。
题干中学校根据当地的剪纸艺术开设剪纸课程,学校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所以属于校本课程,故本题选C。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规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指出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选项A,传授知识,是我国现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
选项B,发展能力,是指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选项C,培养个性,培养个性,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之一,但题干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选项D,形成品德,是指在结合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题干中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故本题答案选择B。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将记忆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根据记忆的方法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选项A,机械识记是指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选项B,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在生活中那些具有重大意义,适合人的兴趣、需要、活动目的和任务的事物,以及那些能激起人们情绪活动的事物,人们在无意之中就把它们记住了,并且日积月累,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但是,由于缺乏目的性,因而识记内容带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选项C,意义识记是指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选项D,再认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
题干中,学生理解古诗每句含义及整体中心思想后进行记忆,属于意义识记,故本题选择C选项。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想象的分类再造想象及其特点。
选项A,注意是人脑中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选项B,思维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选项C,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过程。
选项D,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题干中,学生根据老师的言语描述来想象草原牧区的景象属于有意想象里的再造想象。故本题选择D选项。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过程。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
选项A,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选项B,间接性和概括性是属于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概括性是可以反映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选项C,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选项D,指向性和集中性属于注意的特点。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得到比较清晰和明晰的反应。
故本题答案选择A。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中包含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选项A,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
选项B,差异性是指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
选项C,不平衡性是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选项D,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题干中描述由量变达到质变,体现的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故本题答案选择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