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中,无论是小学科目二还是中学科目二,经常会考查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心理学知识侧重于考查大家对概念的理解,多以单选题进行考查。教资考试在即,这些知识你理解了吗?
一、单项选择题
1.张老师穿了身新衣服,一走进教室就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这种注意是(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后注意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分类。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要注意的东西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明确的认识任务。注意的引起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主要取决于刺激本身的性质。无意注意是不由自主产生的,却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如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积极的情感态度、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等。张老师穿了新衣服属于刺激物本身的新异性引起的无意注意。
故A选项正确。
2.某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事先了解讲课内容,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看懂。这样做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后注意
2.【答案】A。解析:预习是指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学生事先了解讲授内容,知道自己哪些是没有看懂的地方,为解决困惑,上课便会留心注意听讲在预习过程中不会的内容。该行为是有目的的,需要意志努力的行为,因此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的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故本题选A。
3.小兰正看小说看得入迷,此时她的注意属于(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根据有无预定目的、是否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注意的种类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A选项,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不仅人类有,动物也有。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分别有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积极地情感态度,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
B选项与D选项,有意注意也称为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第一,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第二,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第三,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目的或活动的最后结果的兴趣。
C选项,有意后注意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培养有意后注意的条件:第一,培养有意后注意的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直接兴趣;第二,熟练和系统化。
题干中,小兰正看小说看得入迷,由直接兴趣引起了有意后注意,所以本题答案选择C。
4.刘老师在上生物课时带来了标本、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并将这些教具放在教室比较显眼的地方,他本来想提高教学效果,可是结果并未如他所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使上课效果不好
B.直观教具没有派上用场
C.学生不喜欢这些教具
D.直观教具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不相关
4.【答案】A。解析:直观教具的使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而刺激物的新异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教学中应该尽量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题干中老师带来的标本、图片和实物等有助于讲解生物课,但是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最可能的原因是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使上课效果不好,因此本题选A。
5.“自弹自唱”这种现象属于( )。
A.注意力的集中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稳定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自弹自唱也就是一边唱歌一边弹琴,即注意同时集中于弹琴和唱歌两件事上,是典型的注意分配。因此,C选项正确。
6.数学课上,王云先玩了一会笔,随后又去玩弄前桌女同学的头发。这体现了( )。
A.注意稳定性 B.注意集中性 C.注意分散性 D.注意转移性
6.【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注意分散。A项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可称“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B项注意集中性又叫注意紧张性或注意强烈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注意指向于一定事物时聚精会神的程度。干扰选项D注意的转移是指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注意的转移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意识性。题干中王云一会玩笔一会又玩弄同学的头发,属于注意的分散,故选C。
7.听完一节精彩的语文课,自觉投入到下一节数学课学习。这体现出注意的特征是(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起伏 D.注意的广度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转移。
选项A,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选项B,注意转移是指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选项C,注意起伏指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它不属于注意的品质。
选项D,注意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也叫注意范围。
题干表述注意从语文课转移到下一节数学课,指有目的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一个对象,符合注意转移的概念特点,因此,选项B正确。
8.红色往往让人感到温暖,绿色让人感到欢快。这种感觉现象是( )。
A.联觉 B.后像 C.感觉补偿 D.感觉适应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和感觉的补偿作用和互相作用。
选项A,联觉是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选项B,后像,又称“感觉后效”,指的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选项C,感觉补偿指当某些感觉失去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如:盲人的触觉和听觉很灵敏。
选项D,感觉适应指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适应环境的一个过程。
题干中,红色往往让人感到温暖,绿色让人感到欢快,不只引起了视觉刺激,还引起了另一种感觉,符合联觉的定义。故本题选A。
9.“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体现了( )。
A.感觉补偿 B.感觉后效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选项A,感觉补偿是指当某些感觉缺失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选项B,感觉后效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也叫感觉后像。
选项C,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选项D,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视觉、嗅觉、皮肤觉、听觉、味觉、痛觉等。
题干中,“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指的是嗅觉适应。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10.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中国的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这是知觉的( )。
A.恒常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特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叫作知觉的恒常性。不论清晨还是傍晚,都把中国的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说明国旗的颜色在照明条件发生改变时,我们对它的颜色的知觉并不会因照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这是知觉恒常性的表现。因此,A选项正确。
11.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基本特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题干提到每个人对作品的解读、赏析和看法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是因为读者的已有经验不同,对于哈姆雷特的认知也就不同。因此,C选项正确。
12.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 )。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12.【答案】C。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号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例如:看书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会倾向于放到划出了重点的地方。这里体现的是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知觉的理解性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综上所述,本题选C。
13.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构思出的宁采臣的形象描写属于( )。
A.幻想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创造想象
13.【答案】D。解析: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不受自己意志控制),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不符合题干,排除C。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不符合题干,排除A。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听众的角度。不符合题干,排除B。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作者的角度。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构思出的关于宁采臣的形象描写,属于创作者的角度,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14.小朋友在看到蓝天上的白云时,会不由自主地把白云想象成各种不同的事物,比如恐龙、马等,小朋友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有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创造想象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想象的分类。根据想象有无目的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A项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B项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D项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C项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题干中描述看天上的云,把云想象成各种不同的事物,属于没有预定目的的行为,因此属于无意想象。故此题选C。
15.某学生在学习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仿佛出现一幅边陲大漠中的壮阔雄奇的景象,这类想象属于(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无意想象
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想象的类型。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题干中该学生学习王维的诗句,根据诗句的描述想象,是一种再造想象,故本题选择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