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制作文字过渡动画》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作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动画呈现了什么内容?和上节课学习的动画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可以答出:动画的内容是文字“成为科学家”过渡变为文字“我的理想”;上节课学习的是图形过渡变为文字的动画,这个是文字过渡变为文字的动画。教师可以评价学生观察得很细致,顺势引出新课内容——《制作文字过渡动画》。
(二)新课讲授
1.文字过渡的补间形状动画
教师提出问题:在制作补间形状动画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学生根据之前的知识经验可以答出需要先将图形打散。教师强调在制作多个文字的形状补间动画时,需要用【Ctrl】+【B】组合键打散两次。接着教师布置自主探究任务,5分钟的时间,结合教材和微视频完成文字过渡的补间形状动画的制作。操作完成后请学生代表进行演示并叙述制作过程。【新建动画文件,输入文本“成为科学家”并打散,然后在第40帧插入关键帧,输入文本“我的理想”并打散,最后创建补间形状并测试动画】教师可以评价学生操作流畅,总结全面。接着教师补充讲解如果想看到所有帧的运动轨迹,可以单击时间轴中的“绘图纸外观图标”按钮,再单击“修改标记”按钮,选择下拉菜单中的标记整个范围。教师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自行操作体会。
2.添加变形提示点
教师讲解补间形状动画在设置了开始和结束的关键帧之后,中间画面由Flash自动生成,这种动画变形过程比较随意,不受控制,变化缺乏自然、流畅。为了能够得到更佳的动画效果,可以添加变形提示点进行调整。教师演示添加变形提示点的操作,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总结操作步骤。教师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总结操作步骤并注意添加提示点的位置和颜色变化。【选中第1帧,执行修改→形状→添加形状提示命令,显示了一个红色的“a”的提示点,调整提示点的位置到左上角;然后选中第40帧,调整提示点到“我的理想”左上角位置,颜色由红色变成了绿色;再选中第1帧,建立一个变形提示点,显示为红色的“b”,提示点“a”现在变成黄色】教师可以评价学生总结细致,思路清晰。教师可以评价学生总结细致,思路清晰。之后补充讲解变形提示点最多由26个字母表示,便于确定在开始形状和结束形状中的对应点。变形提示点的颜色在变形开始的关键帧中是黄色,在结束形状的关键帧中是绿色,如果不在曲线之上则是红色。此后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完成添加变形提示点的操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再加人更多就的变形提示点,进行测试,通过对比体会变形提示点的作用。操作完成后教师补充:提示点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设置。
(三)巩固提高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以相邻的两人为一组,合作制作一个补间形状动画,一边演示一边说出制作的过程。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说出学会了制作文字过渡的补间形状动画,能够利用添加变形提示点控制复杂的动画变形。教师可以评价学生收获满满。
作业:课后尝试给本课制作的动画添加一个背景。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及解析】
1.Flash中的动画类型有哪些?
【参考答案】
(1)逐帧动画
逐帧动画的每一帧都是关键帧,在每个关键帧上绘制不同的内容,使其连续播放而成动画。
(2)动作补间动画
动作补间动画应用于把对象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情况,也可应用于物体的缩放、倾斜或者旋转,还可用于元件颜色和透明度的变化。
(3)形状补间动画
形状补间动画应用于基本形状的变化,它是某一个对象在一定时间内形状发生过渡渐变的动画。
(4)引导层动画
又叫路径动画,是利用导层的绘制图形或对象定位来设置对象运动轨迹的动画。引导层动画需要在动作补间动画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引导图层,在该图层绘制一条可以引导运动方向的引导线,使另一个图层的对象依据此引导线进行运动的动画。
(5)遮罩动画
遮罩动画至少有两个图层,一个遮罩层,一个被遮罩层。遮罩层决定看到的动画形状,被遮罩层决定看到的内容。
2.在新课环节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自行探究组成而不直接讲解,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对于文字过渡的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这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这部分让学生结合微视频以及教材进行自主探究,而不是直接讲解,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