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大汇总

2021-07-10 18:34:43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2021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大汇总”,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教师考试中,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考点,在考查时侧重理解,以判断和单选较多,且考频较高。这里就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进行详细地总结,希望对于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根据他的理论和大量临床研究的事实,分析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及遵守过程,并通过“对偶故事法”,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儿童在打弹子游戏中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是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这一阶段(6岁~8岁)的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儿童尊重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是好的。正因为这样,他们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3.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8岁~10岁)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且应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这种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这一阶段(11岁~12岁)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应用时加以解说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表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的中断。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是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收集资料的。其中一个经典的道德困境故事是“海因茨偷药救妻”。基于儿童和成人对这类道德困境的反应,科尔伯格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为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水平 发展阶段 心理特征
前习俗道德 (9岁以下) 避罚服从取向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 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道德期 (10—20岁) 寻求认可取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遵守法规取向 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
后习俗道德期 (20岁以上) 社会法制取向 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普遍伦理取向 道德判断系一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

三、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吉利根及其合作者(1982)经过一系列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2.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的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看待道德时,倾向于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

3.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这不仅是对传统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修正,而且为我们针对不同性别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

四、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艾森伯格设计出不同于科尔伯格两难情境的另一种道德两难情境,即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以此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的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之间做出选择。经过大量研究,艾森伯格总结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个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与否的理由包括个人的利益得失、未来的需要,或者是否喜欢某人。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开始对他人的需要表示出简单的关注。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涉及的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印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

阶段4:移情推理。儿童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开始注意与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其他情绪体验,初步涉及对社会规范的关注。

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助人与否,主要依据内化的价值观、责任、规范以及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

以上就是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的四个理论,备考时需要大家重点掌握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并且详细掌握科尔伯格的每个阶段。最后,再次预祝各位同学考试成功!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