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揭秘“态度与品德”

2021-06-15 14:09:13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2021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揭秘“态度与品德””,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一、考情分析

在教育心理学中,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常考的题型有三种:地位型单选、概念型单选和填空题。除此之外,部分地区可能会考察概念型的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这一部分需要理解掌握态度与品德的结构以及常见的考题。

二、知识点剖析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比如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倾向于歧视(回避、排斥)成绩差的学生,但是这种倾向性并不一定转化为外显的反应;

(2)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它不同于能力,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决定个人完成任务的意愿;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1.态度的结构

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例如:一个人对随地吐痰的消极态度,其中的认知成分可能是: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的做法是不对的。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例如:一个人在面对随地吐痰时的情感成分可能是看到这件事发生时心理产生的厌恶感。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例如:一个人在面对随地吐痰时的行为倾向成分指这个人准备做出阻止的行为的预备倾向

(4)三种成分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比如,行为成分与认知成分相分离,外在行为不一定是内在的真实态度的体现;或者口头表达的态度常常不付诸行动,即知行脱节。比如,情感成分相同,认知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却可以完全不同。一个对数学抱有消极情感的学生,可能会在学习上一无进展,并最终归于失败;另一个学生却可能置消极情感于不顾而努力学习,因为他知道升学需要数学的高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品德的实质

品德或称德性,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和准则及其社会意义的认识,并根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一般认为,道德认识是前提,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这品德其他心理成分的方向、内容和程度。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可分为决心、信心、恒心三个基本阶段。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品德形成的最后环节,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他三个组成部分的发展程度,并起着巩固、调节的作用。其实,人的品德不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堆积。品德的这四个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时,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成分。

(三)关系梳理

1.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包括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而在指向道德规范时,显现出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称为品德。

2.价值上内化的程度不同

布鲁姆等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只有当价值观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稳定态度时,才能被称之为品德。也就是说,品德在价值的内化程度上,比态度要深。

3.联系

(1)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2)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周围人群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

(3)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代表人物的品德,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的典范,往往会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4.区别

(1)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2)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的一部分。

(3)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服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4)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小试牛刀】

1.【单选】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1.【答案】B。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如一个人在面对随地吐痰时的情感成分可能是看到这件事发生时心理产生的厌恶感。因此本题选B。

2.【单选】品德形成的最后环节,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的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答案】D。解析: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品德形成的最后环节,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他三个组成部分的发展程度,并起着巩固、调节的作用。其实,人的品德不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堆积。品德的这四个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时,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成分。因此本题选D。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