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2021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人物荟萃之斯金纳”,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自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用刺激—反应联结对学习作出解释之后,许多人对这些观点做出了贡献,但很少有人像斯金纳那样对教育实践起了如此巨大的作用。斯金纳因此也成为我们教师考试的一个重难点内容,关于斯金纳的考点经常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而且这些客观题往往都有些难度),偶尔也会在材料题当中考查对斯金纳的理论的运用。所以同学们在学习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要注重对实验的理解和观点的掌握。
一、走进斯金纳
斯金纳是一位多产的心理学家,斯金纳对动物和人的行为很感兴趣,他曾选修过生物学、胚胎学和猫体解剖等学科,并阅读了洛布的《脑生理学和比较心理学》、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等科学著作,还阅读了罗素的《哲学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这些著作对他的新行为主义理论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斯金纳指出,华生的行为主义致力于研究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实际是把心理学变成了生理学。在此基础上,斯金纳提出了自己关于行为的观点。他沿用传统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等术语,将两者间的关系称为反射。斯金纳通过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学说。因此,斯金纳的理论也被称为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二、有趣的实验
斯金纳研究动物学习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实验箱(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装有一个杠杆,杠杆与传送食丸的装置相连。若按动杠杆,就会有一粒食物滚进食盘。将饥饿的白鼠放入箱内,开始时白鼠四处嗅闻,偶然按压了杠杆,一粒食丸立即滚动出来。白鼠经过几次场次,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这时候可以说,白鼠学会儿按压杠杆以获取食物的反应。这种反应成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由于按压杠杆变成了获取食物的手段或者工具,所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白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也就是杠杆(S)与压杆反应(R)之间形成固定的联系。
比较斯金纳实验与桑代克的迷箱实验,可以发现,桑代克所揭示的刺激S与反应R之间联结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只不过他的迷箱内的无关刺激较多,猫需要经过大量的尝试错误的动作才能辨别有关的刺激。斯金纳箱实际上是桑代克迷箱的简化形式。
三、经典观点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这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可以看成是反应替代,如图:
S1开始可以与多种反应R1,R2,Rn联系,在有机体作出反应R1之后紧接着呈现强化刺激S,并且不理会反应R2,Rn,那么R1就可以替代R2,Rn,最后与R1形成巩固的联系。
(二)强化理论。强化这一术语最早由巴甫洛夫提出。巴甫洛夫把在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中,呈现条件刺激的同时或稍后给予无条件刺激这件事叫作强化。他认为,强化是动物得以对一个刺激引起注意并形成条件反射的先决条件。
斯金纳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斯金纳认为,强化物是指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通过强化物增强或维持某种反应行为的过程叫作强化。
斯金纳把强化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两种,积极强化是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种反应。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赞许,报以微笑或给予肯定的评价,都是正强化。消极强化是去掉可厌的刺激物,由于刺激的退出而加强了某种行为。负强化是从情景中排除负强化物,避免不愉快的后果来提高学习者自愿做出另外一个所期待的反应。例如,学生之所以学习可能是为了避免不及格;学生数学考了高分,不一定是他喜欢数学,可能是为了避免家长或老师的指责。
在强化时,可以运用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例如,如果一个儿童喜欢做航空模型而不喜欢数学,那么可要求儿童在完成一定的数学任务之后再去做航空模型。
强化还可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两类。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金钱,对婴儿它不是强化物,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糖时,它就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效果。再如分数,也是在受到教师的注意后才具有强化性质的。
二级强化可分为社会强化(社会接纳、微笑)、信物(钱、级别、奖品等)和活动(自由地玩、听音乐、旅游等)。
四、惩罚与消退
惩罚与负强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负强化是增加反应概率,而惩罚则是抑制反应发生的概率。任何导致反应减少的都不是强化。
从表中可以看出,反应后呈现奖励性刺激是正强化;反应后消除奖励性刺激是负惩罚;反应后呈现厌恶性刺激是正惩罚;反应后消除厌恶性刺激是负强化。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可以增加行为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不管是正惩罚还是负惩罚,都可以减少行为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当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称为消退。
五、理论的应用—程序教学与行为塑造
斯金纳对教育的最大贡献表现为程序教学—利用教学机器所进行的教学。他认为,教学或者训练成功的关键是要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应该根据学习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不断给予强化,促进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逼近。把一门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分几个单元,再把每个单元分成许多小步子。学生在学完每一步骤的课程后,就会马上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即能得到及时强化,然后按顺序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直到学完一个个单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自定学习步调,自主进行反应,逐步达到总目标。
试炼:
小王学习成绩下降,老师增加了他的家庭作业,小王不开心。这里老师应用的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强化原理的应用。以抑制行为的发生,属于正惩罚。
A选项,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B选项,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C选项,正惩罚是指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D选项,负惩罚是指儿童出现一个不适宜行为时,去掉一个愉快的刺激,来减少此类行为的出现概率。
题干中,老师增加作业量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以抑制行为的发生,属于正惩罚。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C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