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托尔曼白鼠走迷宫实验

2021-02-24 19:21:33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2021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托尔曼白鼠走迷宫实验”,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托尔曼白鼠走迷宫实验

爱德华·托尔曼,美国心理学家,以研究行为心理学著称。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认知心理学先驱。对学习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提出整体行为式和中介变量的概念,并建构符号完形理论,也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实验一:白鼠走迷宫

实验装置:迷宫有一个出发点、一个食物箱和三条长度不等的从出发点到达食物箱的通道(分别为通道1、通道2、通道3)。实验开始时,白鼠位于出发点,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一段时间后,检验它们的学习结果。检验时,再将它们置于出发点,并对各通道做一些处理,观察它们的行为。

实验过程:当三条通道都畅通时,白鼠会选择距离最短的第一条通道,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白鼠往往选择较短的途径。在进一步的实验过程中,托尔曼在A处将通道1堵塞,这时发现白鼠选择通道2跑到食物箱。当在B处堵塞通道1时,白鼠并不像以前形成的习惯那样,先选择通道2,然后再选择通道3,而是避开通道2,马上选择通道3。即白鼠能“顿悟或意识到”阻塞点B是将一通道与二通道同时关闭起来。

实验结果:由此,托尔曼认为老鼠学会走迷宫并非只是机械的根据方向来判断到底是左转还是右转,而是老鼠会在走过之后把迷津通路中某些特征(方向、与目的地间距离及其间关系等)做为符号标志,并通过对符号之间关系(手段-目的-关系)辨别,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副迷宫通道的整体认识。

实验二:潜伏学习实验

托尔曼还在白鼠走迷宫的系列实验还发现了潜伏学习现象,这是对行为主义强化概念的挑战。

实验目的:研究白鼠学习迷津过程中食物对学习的作用

实验过程:将白鼠分为三组:甲组不给食物(无食物奖励组);乙组每天给食物(有食物奖励组),甲、乙均为控制组。丙组为实验组,开头10天不给食物,第11天才开始给食物奖励。

实验结果:乙组有食物奖励,逐渐减少错误比甲组快,但实验组丙自给食物奖励后,其误下降比乙组更快。

实验结论:丙组在开头10天的练习中虽没有给其食物,但在每次练习中同样地探索迷津的每一部分,形成了认知地图,不过未表现在外部行为中而已。

托尔曼把这种现象称为潜伏学习,指未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的学习,亦即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在学习,只是某一阶段其学习效果并未明确显示,其学习活动处于潜伏状态。

潜伏学习实验证明,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潜伏学习的存在也进一步证明学习并不是S-R之间的直接联结。

托尔曼的一系列实验告诉我们: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尝试错误。

②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实验中白鼠在学习方位迷宫图时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认知地图”(指的就是在过去经验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③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托尔曼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随堂练习】

1.(判断)第一次提出中介变量概念,把S -R二项式变为S-O-R三项式的心理学家是托尔曼。( )

【参考答案】×

2.(判断)托尔曼的潜伏学习实验证实了“没有外部奖励学习也可以产生”。( )

【参考答案】√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