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2021-09-13 19:37:23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考情点击】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教师招聘考查的一个重点,该部分主要以客观题备考为主,偶尔会出现在案例分析题中。在备考环节,首先要区分不同规律之间的具体内容,主要考查例子的反选,谚语类以及教育启示。主观题的背诵,主要涉及到案例分析。所以主要通过识记和理解备考为主。

【概念透析】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具体表现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教学启示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这一部分考试时喜欢以关键词的形式考查,不是先后问问题,是顺序。

例如: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的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的道德水平发展顺序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

人的记忆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三字经),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认识苹果到知道1+1=2),由喜怒哀乐的一般情绪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的情感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具体表现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岁以后)。其中,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教学启示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整体来看,需要注意:

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任务(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补充点:区分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从具形到抽象逻辑思维就是顺序性;小学低年级以具形为主,高年级和初中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高中生以辩证思维为主导,就是阶段性。小学阶段多运用直观思维;中学多是抽象思维。按照每个阶段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法。选择题中如果出现明显的两个阶段,则选择此项。

例如:在教育工作中,把儿童“成人化”,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题目中出现了儿童、成人两个阶段,所以选择阶段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具体表现

一是: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个体内部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2.教学启示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关键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的。

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不平衡;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

不同方面:高中生在青春期生理已经成熟而心理不成熟。

说的是同一个人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具体表现

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2.教学启示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比如:

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给你开开一扇窗。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身残志坚。

遇到的挫折比较多,心理上就比较坚强。

盲人看不见,但是听力很好;感恩贫穷;高考很多残疾考生,叼着笔用脚趾夹着笔考试

老师面临残疾儿童要培养学生自信、努力的品质,身心和谐发展

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又为你开了一扇窗。(和谐发展)

互补性——文化不好,但是画画突出。

所以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具体表现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2.教学启示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易错辨析】

规律 含义 易错点
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区分顺序性和阶段 性: ①顺序性:从…到…… 直线增长; ②阶段性:强调某个时期 或阶段。 (2)区分不平衡性和个别 差异性 ①不平衡性:个体内对比 ②差异性:个体间对比  

 

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 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不平衡性 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个体内部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同步
个别差异性 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规律 表现 教育要求
顺序性 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 生理上;心理上 循序渐进
阶段性 不同阶段有不同总体特征、不同发展任务; 上一阶段影响下一阶段 针对性 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 抓住关键期
互补性 生理与生理  生理与心理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 不同个体/群体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口诀记忆】

顺(顺序性)阶(阶段性)不(不平衡性)补(互补性)差(个别差异性)

【单选题】

1.一般来说,人的身心发展是从上到下、从中心部位向四周边缘呈放射性方向发展,这说明了人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互补性

【参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选项A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选项B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选项C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选项D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题干中说“人的身心发展是从上到下、从中心部位向四周边缘呈放射性方向发展”,符合顺序性的特点,综上所述此题选A。

2.陶行知的名言:“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所以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B.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教育工作不能“一刀切”

C.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所以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

D.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所以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选项A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选项B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选项C不平衡性一是: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个体内部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选项D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题干中陶行知的名言:“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说明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不可以按照一个标准去要求。根据定义可知,本题选D。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