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教学”要考虑的那些事”,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是最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两者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的区别主要有: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能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因而教学规律具有客观性;教学原则不同,它是人们根据教学规律的认识制订的,必然的加进了制订者的主观意识因素,因而教学原则具有主观性。其联系表现在:教学规律是基础,是依据,而教学原则是在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派生的,两者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关系。而教学原则这一知识点在教招考试中是极易出现的考点,各位考生要以全题型来进行备考,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几种原则高频的考察方式——古语俗语、名人名言相关考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
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行知
3.施用累能。——王充
4.干燥必防火,急躁必跺脚。——俗语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二、直观性原则
1.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眼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夸美纽斯
2.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乌申斯基
3.听之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荀子
4.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荀子
三、启发性原则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2.开其意,达其辞。——朱熹
3.产婆术。——苏格拉底
4.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5.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
四、循序渐进原则
1.学不躐等。——《学记》
2.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记》
3.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5.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朱熹
五、因材施教原则
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
2.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故五者皆不患饮食焉。。——《论语》
3.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
4.闻斯行诸。——《论语》
5.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朱熹
教学原则的考察中极易出现古语俗语、名人名言的相关考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考生更好的理解。
巩固提高:
【单选题】“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的这句话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有( )。
A.直观性原则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启发性原则与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直观性原则与启发性原则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题干“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意思是(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对学习的重要性。A项正确。
B项: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原则。巩固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