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阳明先生”王守仁

2021-03-04 17:52:25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阳明先生”王守仁”,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明中叶以后,王守仁创立的“心学”教育理论以反传统教育的姿态出现,风行100多年,曾产生重大的影响。王守仁(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观点,创立了与程朱理学大相径庭的“阳明学派”。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王守仁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认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存在于“心”中,“心即理”。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

王守仁认为良知具有以下这些特点:首先,它与生俱来;其次,它为人人所具有;再次,它不会泯灭。不过,“良知”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在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所以,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所以,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王守仁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其心”。

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减少“人欲”。他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因此,他把“明人伦”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

所谓“人伦”,在王守仁看来,即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王守仁“明人伦”的道德教育目的论,虽然并没有超出儒家思孟学派的一贯主张,然而,他在当时士人“皆驰骛于记诵辞章”,重功利而轻修养的社会风气中,重新强调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在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上,王守仁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强调道德实践和实际行动对于道德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具体而言,他提出下列四个基本主张: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省察克治、贵于改过。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王守仁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总是爱好嬉游,而厌恶拘束,就像草木开始萌芽,顺应它就发展,摧残它就衰萎。因而,他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儿童自然就能不断地长进,好比时雨春风滋润草木一样,日长月化,生意盎然,而不是如冰霜剥落,生意萧索。

3.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王守仁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不可超越等级。他把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比如树刚萌芽,只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同样,如果不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把大量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像用一桶水倾注在幼芽上把它浸坏一样,对儿童毫无益处。王守仁还认为,儿童教学“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因此,教学应该留有余地,“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他们就“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不会因学习艰苦而厌学,而乐于接受教育。

【练一练】

1.先生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那么,从王阳明观点来看教育要遵循(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量力性原则的教育阐释。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题干中,王阳明所说话的意思是:我们在致知上下工夫,只是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去做。今天的良知达到这么个程度,就随着今天的程度去扩充;明天的良知又有了新的开悟,便随着明天的程度去扩充,这样做才是精粹纯一的功夫。即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所以王阳明认为教育要遵循量力性原则。D项正确。

A项,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2.明朝著名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句话表明教育要遵循( )。

A.知行统一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尊重学生原则 D.疏导原则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思想。“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意思是“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题干中,王阳明的话强调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适当的要求,体现的是尊重学生的德育原则。C项正确。

A选项,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德育要引导学生把课堂道德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强调德育工作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来进行。与题干不符,排除。

B选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与题干不符,排除。

D选项,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