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孔子教育思想总结”,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在教育学的考察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在教育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教育家们,这些人物的思想常常容易出成单选或者判断题来进行考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以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作《论语》一书中。
一、人性论:
“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哪本书中?《论语》or《三字经》
(1)习:后天社会环境教育——外铄论
(2)强调教育的关键作用;
(3)为平民举贤才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教无类
性三品: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可教之
(1)遗传决定论(内发论)
(2)教育对象:中人
二、教育的功能:
社会功能:庶、富、教——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教育家
(庶、富是教育的先决条件)
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
三、教育目的
教育要在平民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学而优则仕”。
因此他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是社会本位论。
四、教育内容——文行忠信,德才兼备
文献、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所谓“文”主要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西周的传统典籍,而品行、忠诚和信实主要指的是道德教育。
因此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这是其教育特征。
道德教育:克己复礼为仁(仁义)
(1)道德居于首要位置
(2)最高的道德准则:仁;
(3)道德规范:礼
五.教育方针、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1)全面教育(这里指全体学生)——使教育范围扩大
(2)教育对象“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体现的是教育起点的公平,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4)为什么:当时教育具有阶级性
(5)在今天与之理念相接近的:九年义务教育
(6)扩大的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下移到贫民
(7)办学校:创办规模最大的私学
六.教学方法、原则
①启发诱导
“不悱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②因材施教——闻斯行诸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③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力行近乎仁”。
⑤由博反约——“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并且用礼仪来约束自己,这样就不会背离君子之道了。
【练一练】
下列选项与孔子的教育实践不符的是( )。
A.学思结合 B.有教无类 C.举一反三 D.“六艺”教人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提出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等。孔子亲自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文献,其中保存了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宝贵的文献资料,被后世称为“六经”,在汉代以后也常被称为“六艺”,但其容易与西周时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混淆。故有人把西周时的“六艺”称为“旧六艺”,而把孔子的“六经”称为“新六艺”。
选项A,孔子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提出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符合孔子的教学实践。
选项B,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符合孔子的教学实践。
选项C,孔子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提出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等,符合孔子的教学实践。
选项D,孔子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文献用于设教讲学被称为新“六艺”,而不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射御书数”。因此选项D中六艺指向不明。故不选。
综上所述,A、B、C三项均符合孔子的教育实践,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