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更好的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笔试模拟题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模拟题”,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一、单选题
1.下列主张中符合教育“外铄论”观点的是( )。
A.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
B.卢梭主张“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C.荀子认为“人之性,其善者伪也”
D.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心”
1.【答案】C。解析: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卢梭、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高尔登和柏拉图。题干中问的是外铄论,故选C。
2.研究表明,6岁以前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再去弥补就会事倍功半,这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2.【答案】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指,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即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佳期,适时而教、及时施教。题干中描述的是错过了关键期(敏感期),之后很难弥补,说明这个时期发展速度比平时快,对应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故此题选C。
3.“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这种观点是(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包括内发论,外铄论,二因素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①内发论的主要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②外铄论(塑造说)的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③教育万能论,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可以决定社会,否定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教育观点,认为教育决定一切。④二因素论(辐合论)的基本观点:由于内发论和外铄论的片面性都比较明显,在争论中就发展出了另一种观点,这就是二因素论。它企图克服前两种理论的片面性,主张个体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题目中强调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体现了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因此本题选B。
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 )。
A.物质前提 B.主导作用
C.发展动力 D.决定作用
4.【答案】B。解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在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齐国人来到楚国,即使很多楚国人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但假如让他在楚国的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这主要体现了( )对人的影响。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活动
5.【答案】B。解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题干强调,只要让他在楚国的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A选项,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C选项,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D选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
6.“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反映了( )因素对人的影响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6.【答案】B。解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意思是蓬草生长在麻丛中,用不着扶就长得挺直;白沙混杂在乌黑的泥土中,跟黑土一起沾染黑了。前一句比喻良好的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后一句比喻不良的环境对人的消极影响。整个句子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7.“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日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这体现的是(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活动
7.【答案】B。解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①遗传也称遗传素质,是指人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③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④主观能动性是指通过自我意识、自我态度,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思想,主动、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认识和实践的特性,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题目中韩愈提出的人性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类型,而且它们都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体现的正是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此本题选B。
8.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 )的现象。
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期
8.【答案】A。解析: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指的是人有最合适的学习时间,一旦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间再去学习,就会事倍功半,体现的是关键期。
9.心理断乳期是指(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9.【答案】C。解析:心理断乳期是指少年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心理发展产生重大的变化。
10.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性化差异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0.【答案】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①顺序性指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②互补性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③个体差异性,指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④阶段性指的是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题干中由于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诸多不同,因此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正是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本题答案选D。
11.“抜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1.【答案】A。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B选项,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C选项,不平衡性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教师应做到要适时而教,抓住“关键期”。D选项,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教师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
12.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因为人的发展有( ).
A.顺序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与发展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为“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关键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的。故此题选择B。
13.个体的记忆发展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发展是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情感的发展是先有喜、怒、惧等一般情感,而后出现道德感、理智感。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可变性 D.不平衡性
13.【答案】B。解析: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题干所述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可变性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