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2021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1”,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考情分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考试的常见考点,主要考查每个阶段的特征,客观题为主。考查的难度不大,但是由于阶段特征多,就容易混淆易错,因此要识记并对应好阶段特征,年龄也要对应好。本文主要介绍感知运动阶段的特点。
【知识梳理】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逐渐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儿童大约在 9~12 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更高层次认知活动的基础,表明儿童开始在头脑中用符号来表征事物,但是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儿童依靠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认识世界,思维离不开动作,停止动作也就中止思维。
客体永恒性:隧道效应、屏幕效应
比利时的研究者米肖特认为客体的永恒性是知觉效应的产物,他把这种知觉效应称为“屏幕效应”和“隧道效应。
(1)“屏幕效应”——把物体A放在物体B的后面,如果物体A只被物体B遮挡一部分,根据图形和背景的规律,儿童能认出物体A。
(2)“隧道效应”——物体A在通过屏幕B后面时完全被挡住了。如果儿童能觉察到物体A在这个“隧道”入口处前运动,他就能预料到物体A在“隧道”的出口处出来。
这里的问题是,婴儿在形成永久客体之前,是否存在“屏幕效应。和“隧道效应”。皮亚杰用实验表明,在儿童形成空间位移系统(群)之前,也就是在永久客体图式出现之前,没有这些效应。
一个5-6个月的儿童用眼睛追踪小汽车的运动轨迹AB,当小汽车在B处被挡住时,他在A处的物体后面去找,而后却在C处看到了,他感到很惊讶;他用目光追踪小汽车的运动CD,当他看到小汽车在D处消失,他就在C处后面寻找,而后又在A处寻找。这个实验表明,这个年龄的儿童还没有“隧道效应”。换言之,在这年龄阶段,并不存在“隧道效应”;事实上,直到儿童已建立了客体的永久性之后,“隧道效应”才出现。
由此可见,知觉的效应明显地是由感知—运动图式所决定,而不是由知觉的效应来解释感知—运动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