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合理容量》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导入法,展示“适度人口”的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出人口合理容量。进而提问:人口合理容量会变化吗?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教师活动】出示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对比示意图,提问: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生物和人文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即最大值;合理容量是指而人口合理容量则不是指最大或最高人口,而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是地区最适宜人口。
【教师补充】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比如说,中国的地理环境可以持续供养30亿人。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比如,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而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应该在6亿左右。
2.主要影响因素
【教师活动】展示三组材料,分别为我国内陆荒漠和沿海平原、我国东西部经济和科技状况对比和日本、荷兰等国家的矿产、土地对比图。提问: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5人分钟的小组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结果。
【教师总结】主要影响因素有:
(1)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资源越少环境越差,人口合理容量就会相应减少;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使得人口合理容量大大提高,需要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3)科技水平,科技水平越高,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就会相应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也会提高;
(4)地域开放程度,开放地域可以更大程度的实现资源互补,地区越发达,互补越明显。
3.我国现状及应对措施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的资源和人口状况相关资料。总结我国现状和应对措施。(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人口政策等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学生同桌之间,结合材料展开交流总结。
【教师总结】我国的资源丰富,品种齐全,是世界上极少数可以依靠自己发展经济的国家。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人均占有少。所以计划生育控制人口,以发展经济和科技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效果明显。
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一个国家或地区超过人口合理容量和超过环境承载力会发生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收集整理我国应对现状的其他对策和产生的效果,课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
【参考答案】
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合理容量,属于因果的联系。某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结构在一个合理容量范围之内的话,对这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个人口合理容量是由环境承载能力和地区内部发展现状及其周边环境共同来决定的。
2.你认为如何才能学好人文地理?
【参考答案】
(1)从联系的角度把握区位因素。人文地理涉及人口、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的区位分析,其实质是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在众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因素不断变化。
(2)把握空间的尺度,从细节上区分因素。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空间尺度有大有小,表示的区域有宏观区域有微观区域。因此,在处理地理问题时一定要弄清区域的空间尺度,宏观问题就要从宏观的视角处理问题,微观问题就要从微观的视角解决问题。
(3)从应用的角度深化对人文地理知识的理解。人文地理部分多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考察材料分析的形式是较为普遍的。学生学习的时候应该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并重视知识的理解、整体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