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19下半年高中地理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三批

2020-01-05 10:45:20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高中地理《中心地理论》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采用生活实例导入的方法,提问学生以下问题:平时在实体店购买牙刷、大米、化妆品、电视机等商品时,会去什么地方?去的地方一样吗?

得出结论:去的地方不一样,越高级的商品需要走的路程越远。

让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带着疑问开始新课程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网点分布特点

【教师活动】在多媒体上展示城市不同等级的商业网点的分布图,提问学生:这些网点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等级越低的商业网点数量越多,高级服务点往往在某几个区域集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

2.中心地理论

【教师活动】在PPT上展示课本上中心地理论的三个基本概念:中心地、服务范围和门槛。

指出:越高级的商业网点,它经营的东西越多,服务的范围越广,这也使得它的运营成本增加,意即其正常运作并盈利需要更高的“门槛”。所以在消费者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越高级的网点越少,以达到最大利润。

【教师提问】如果把城镇当作服务中心,那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活动】自由讨论,发言。

【师生总结】总结学生的发言,归纳得出:一个地区城镇规模的大小与其数量成反比,城镇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城镇的覆盖范围在理想下应该是圆形,但当多个城镇相互嵌套后,为了避免相互重叠,一般将圆周体系转化为六边形体系。由此得出: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服务范围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教师活动】在多媒体上展示完整的六边形嵌套模型,系统介绍这一互相嵌套的理论模型。

由于各级中心地门槛人口和服务范围的差异,六边形的大小也不相同。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但六边形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相距近,但六边形数目多。从区域总体来看,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环节三:巩固拓展

展示中心地理论三原则的说明PPT。

教师简单地介绍中心地理论的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收集中心地理论相关资料,了解背景与时代特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

【参考答案】

中心地理论总共有三个基本概念,分别是:中心地、服务范围和门槛。

中心地指向周围地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有很多种职能,但主要是提供货物或服务的职能。中心地有级别之分,较高级别的中心地辐射影响较低级别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主要是依据中心地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服务范围指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

门槛指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服务人数低于门槛,中心地难以正常运行;服务人数高于门槛,中心地就能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

2.这节课你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完成的?

【参考答案】

针对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中心地的概念;理解中心地理论。

(2)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提高对地理信息的归纳分析能力。

(3)树立正确的地理思维,培养地理素养。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用生活实例进行引入,并辅以大量的图文资料,使学生能够对于这一抽象性的理论体系有直观的印象。同时,积极地组织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进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与交流能力。最后,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引,建立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培养地理人的思维。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