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

2020-12-16 17:44:06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2021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关于皮亚杰的思想,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常见考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类型主要有单选题、多选题以及判断题。现将皮亚杰的教育思想整理出来,帮助学员考试。

一、生平

皮亚杰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早年在纳沙特尔大学学习期间就对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富有兴趣。早年研究遗传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后又致力于研究生态学和适应问题,把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取得平衡看作一切生物适应的基础。1919年于巴黎大学学习,同时开始了心理学研究,尤其是探究认识的来源,成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

二、主要思想

1.儿童智慧发展进程中主体认识结构的存在。

皮亚杰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即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总是以主体已经具有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为转移,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嫁接在以前格式之上。无论具体运算,还是形式运算,它们已经形成的整合认知结构运算系统仿佛是“一种内部网络,一旦给定的思维内容进入了这个网络,这些思维内容就会沿着此种内部网络,立即在各个方面同时散在开来。”

2.主体认知结构与客观外界的刺激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

皮亚杰以“同化”与“顺应”这两个概念来解释主体认知结构与客体刺激之间的关系。“同化”是主体把外界刺激整体寓于个体的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之内,只有外界的刺激被主体同化于他的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对客体作出反应。主体之所以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就是因为主体本身具有的认知结构能使这个刺激被同化。“顺应”则是指那种具有同化作用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简单来说就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而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作顺应。”如小明学过小麦之后,看到韭菜认为韭菜也是小麦,这属于同化,而当他听到妈妈的耐心讲解之后,能够分得清韭菜和小麦这属于顺应。

3.教育工作与儿童年龄特点的密切关系

皮亚杰根据他对儿童思维机制和结构的大量实验研究,把儿童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思维的萌芽。这是语言前的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儿童出生后按照遗传性反射图式进行动作,最开始形成某些习惯,这些习惯的动作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大约在一岁左右儿童能知道自己动作和客体的关系。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出现了表象和形象思维,并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各种感觉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和形象图式。儿童可以凭借表象思维进行一些象征性的活动或游戏。但是这种表象是“自我中心的”,还不能协调自己和别人的观点,正是这种“自我中心”导致儿童看问题的时候往往从一个角度去作出判断,在生活中表现为对规则的刻板遵守、思维的不可逆性、以及没有获得守恒概念。如告诉小明,小刚的姐姐是小红,再问小明小红的弟弟是谁,这个时候小明就回答不出来。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初步逻辑思维的形成。在前一阶段表象图式的基础上出现具体运算图式。其动作是内化的,又是可控的,即能使感觉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图式,又能从各种表象图式中抓住概念的本质所在,达到运算的守恒性。也正是由于出现运算的守恒性和可逆性,便可以进行群集运算。这种群集运算能对各种组合性、逆向性、结合性、同一性、重复性的运算结构进行分析综合,从而正确掌握逻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但一般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具体运算思维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和平衡,逐步达到成人的形象运算思维,即命题运算思维。此时,儿童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和条件进行复杂的推理活动。如儿童能通过归纳、演绎、推理的过程得出影响钟摆摆动速率的因素是摆绳的长度。

4.关于道德认识发展的问题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道德的实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于是,他通过“对偶故事法”对儿童这两方面的认识,揭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前道德阶段:(1-2岁)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儿童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他律阶段:(2-8岁)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来源于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其道德认知具有以下特点: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②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非善即坏;③判断行为好坏是根据后果的严重性,而不是看主观动机;④把惩罚看作是天意和报应,认为惩罚的目的是使过失者经受跟他所犯错误相一致的遭遇,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

自律阶段:(8-11岁)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儿童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儿童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而创造的,因而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②儿童根据行为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③所提议的惩罚和所犯的错误更加相称。

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练习题】

1.处于哪个阶段的孩子认为世界万物是围绕自己转的(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答案】B。解析:前运算阶段2-7岁,孩子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

2.学生能通过归纳、演绎、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该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哪一阶段(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答案】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和条件进行复杂的推理活动。题干中学生通过归纳、演绎、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说明该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3.小明同学由于偷吃东西不小心打碎了5个盘子,小刚在帮妈妈洗盘子时打碎了15个盘子,当老师问到小明还是小刚更应该受到惩罚时,小红回答说小刚更应受到惩罚,由此可知小红处于( )。

A.他律阶段 B.前道德阶段 C.自律阶段 D.公正阶段

3.【答案】A。解析: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判断行为好坏是根据后果的严重性,而不是看主观动机。题干中小红认为小刚打碎的盘子多,因此认为小刚应该受罚,处于他律阶段。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