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从人性论看儒家教育思想”,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在教育学的发展史上,我国古代教育代表人物是不可忽略的群星,但是与西方重点人物不同的是,我国学者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都免不了对于人性进行深入挖掘。为了帮助大家进行备考,本文主要从人性论出发探讨这些学者思想的异同。
一、性相近
孔子人性论的看法是比较复杂的,提出过“性相近,习相远也”的论断,也有“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论断。但从考试和其教育思想上来看,孔子更多的是偏向“性相近,习相远也”的观点。
“性相近”强调每个人天性接近,那体现在教育思想中则表现为“有教无类”的思想,与当代教育公平的思想不谋而合。
“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而在孔子看来,教育虽然很重要,但是囿于时代局限和个人思想倾向,在孔子看来经济还是应当要走在教育之前,属于典型的经济先行论。
既已强调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以及教育的重要性,则接下来要思考的便是“如何教”“教什么”以及最终的教育目的的问题了。
由于篇幅限制孔子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育目的详见下图。
二、性善论与性恶论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争论自古以来一直都存在,而在我国教育史上,考察最多的莫过于孟子和荀子之间的不同了,两者对比起来进行理解也会更容易理解。
孟子属于典型的性善论,“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认为人性善端,生而有之。既认为人性本善,则后天教育则应基于善端进行教育,扩充先天已有善性即可,最后达到“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基于此,教育当思考的便是如何去扩充善性,重视的便是以更恰当的方式去培养学生更崇高的道德思想。
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坚持的则是性恶论,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倘若放任人恶的天性,必陷入争夺毫无礼法。因此对于教育的作用于孟子截然相反,认为教育当“化性起伪”,以后天人为化先天的恶性,这样才能达到“鸿儒”的境界。也正是基于此,荀子认为当以四书五经这样美好的儒家经典,以圣人之事更好的培养学生。
荀子的思想还影响到了其弟子韩非子、李斯等人,对法家思想有比较深远的影响。法家亦坚持性恶论,但是与荀子不同,荀子主张“王霸”并行,有礼法约束亦有思想影响,相对比较温和,但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的法家,偏重霸道,对人性的看法更为极端,认为人性恶,只有通过严刑峻法的措施才能约束民众。
三、有善有恶
性有善有恶可以从两个方向加以理解,一是“性三品说”,以董仲舒、韩愈为代表,认为人分为三种;二是“性有善有恶论”,以王充为代表,认为人性有三成分。
西汉时期董仲舒,继承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认为人性有三品:“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生来本善,继承了儒家以来对于人性比较乐观的看法。“斗筲之性”人性本恶,继承了法家以来对于人性比较极端的看法,当以法来禁止其作恶。而大多数“中民”才是教育应当关注的对象,善恶居于一身,应奖善禁恶,引导他们朝善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董仲舒的思想上“王道”与“霸道”都体现的较为明显,有“兴太学以养士”、“置五经博士”的比较温和的教育举措,也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硬举措
东汉王充则认为人性有“正”、“遭”、“随”三种成分,“正”为“仁义礼智信”,是人在后天中应当形成的五种道德品质。“遭”为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母亲怀孕期间。“随”则是父母遗传结果。在王充看来,应当要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也要重视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且应当趁早进行,重视胎教和儿童的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