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常见知识点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在教师招聘的教育学知识点中,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较为常考的知识点之一,这一知识点在教师考试中主要以俗语或例子型单选题的形式考查大家。说到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这一知识点,大家是比较熟悉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在碰到一些比较易混淆的规律时,还是有部分同学会分不清楚,所以今天主要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理解入手,带着大家回顾一下这个知识点。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的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个体身心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具体表现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因此,顺序性强调的是从A到B的发展变化,比如儿童的动作发展顺序为从翻到滚到爬。此外,常考的俗语包括: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学不躐等;盈科而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
(2)教学启示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具体表现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因此,阶段性与顺序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顺序性强调的是从A到B的发展变化,但阶段性强调的是某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比如,儿童动作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人们常说的“三翻六坐七滚八爬九发牙”体现的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此外,“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成人化”体现的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教学启示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具体表现
一是: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如个体的身高在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快速生长时期。
二是:个体内部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针对不平衡性常考的俗语为: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2)教学启示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关键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的。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具体表现
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2)教学启示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具体表现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如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男性与女性的智力发展特点的不一致。
(2)教学启示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6.小试牛刀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该( )。
A.有针对性 B.因材施教 C.注重关键期 D.循序渐进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等都是有违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的。选项D正确。
选项A,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选项B,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选项C,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关键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选项D。
(2)《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这句话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抓关键期就体现出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C项正确。
选项A,身心发展顺序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选项B,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选项D,个别差异性体现在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故正确答案为C。
(3)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 D.抓关键期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措施的理解与掌握。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者的教育措施要适应年轻一代的年龄特点,抓住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针对教学。故B项正确。
选项A,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教育要循序渐进。与题干不符,排除。
选项C,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每个个体在爱好、性格、情感等方面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和差异,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与题干不符,排除。
选项D,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表现出不平衡,如个体的身高;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如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