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教学原则”中的古俗语(下)”,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教学原则这一部分是我们在教师招聘中的一个高频考点,教学原则其中包括: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巩固性教学原则、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教学原则。针对于这一部分我们通常要以全题型备考,在客观题部分我们要以案例的反选题,以及古语俗语的反选题形式进行备考;在主观题部分我们要以案例分析题的形式进行备考。针对于古语俗语这部分相信也是很多人的痛处,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总结一些关于教学原则的古语俗语吧!
1.循序渐进原则
【基本涵义】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运用演示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运用演示手段;控制演示时间,难度不宜太大;演示内容要贴近生活。
【关键点】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学生认识能力发展
【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案例及古俗语积累】
《学记》:
(1)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2)学不躐等;
(3)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之要》;
(2)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读书之要》;
(3)君子教人有序,先传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朱子语类》。
孟子:(1)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孟子-尽心上》;
(2)盈科而后进——《孟子·离娄下》;
(3)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2.巩固性教学原则
【基本涵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依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案例及古俗语积累】《论语》:
(1)温故而知新;
(2)学而时习之。
乌申斯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复习是学习之母。
夸美纽斯: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学习如果不复习,就好比把水泼在筛子上”。
朱熹:(1)学贯时习,须是心心念念在上,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释义:即随事、随时、随处都复习、练习其已获得的知识的过程)
(2)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释义:使其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技能,并应用无穷)
(3)温故又要知新,唯温故而不知新,故不足以为人师。
3.量力性教学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基本涵义】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依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案例及古俗语积累】《学记》: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墨子(我国最早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
(1)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2)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墨子》。
王守仁:随人分限所及。
赞可夫:发展性教学原则。
4.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基本涵义】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案例及古俗语积累】朱熹: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
孔子:(1)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闻思进诸的典故)。
(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释义:看他行为的途径,观察行为的原因,了解平时的所作所为)。
(3)中人以上者,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也。西邻五子(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蒙,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蒙者卜,偻者绩,跛者纺(纺线可以不用脚),五子者皆不患于衣食焉。(西边邻居家有五个儿子。一个儿子老实,一个儿子聪明,一个儿子瞎,一个儿子驼背,一个儿子瘸。就让老实的务农,聪明的经商,瞎子卜卦,驼背搓麻绳,瘸子纺线,五个儿子都不为衣食发愁。感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现在对教学原则中古语俗语这一重点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那现在让我们来通过一道习题进行检测和巩固吧!
【单选题】《西邻五子》:“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五子皆不患衣食焉。”这体现了(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本句话可解释为“西边的邻居家,有五子,性格和健康状况都不同:一个朴实厚道,一个聪敏能干,一个眼盲看不见,一个身材佝偻直不起腰,还有一个患有脚疾走路不稳当。然而他们并没有唉声叹气,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根据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朴实厚道的那个去种地,聪敏能干的那个去做生意,眼盲看不见的那个去占卦做神算,驼背直不起腰的那个去织布,腿脚不利索的那个也不能闲着,去纺线好了。于是“故五子皆不患衣食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故本题选择选项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