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古代学校教育的演变

2020-12-21 17:31:16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古代学校教育的演变”,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学校教育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学校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而学校从产生之后便进行复杂的演变发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古代学校教育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教育主要与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此时的教育形式属于广义的教育,并没有学校的出现。

2.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黄河流域文明的传递,皇位的传承,在尧舜时期是禅让的:尧因为仁爱有德,被推举为部落首领,其年老,儿子丹朱不肖,考察舜的德行,舜的父母兄弟对舜都很苛刻,舜能够善待他们,通过了考察,接替尧成为首领,舜年老,儿子商均也不肖,考察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同样通过了考察,接替舜,成为了部落首领。禹年老,儿子启比较出色,故禹将首领之位传于启,从形式上废除了皇位“禅让”而实行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夏部族通过与其他部落联盟的方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夏朝建立了六卿制度,也就是六种官职,分别负责不同的事物(学术界对于六卿有不同的看法),包括司徒(徒是徒弟、弟子,司徒主管教化弟子,管教育事业,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长)、司空(司空,主管建设、营造,相当于今天的建设局局长)、司马(马是马匹,司马主管军队,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在夏代是由司徒主管教育事业。

古籍中关于夏代学校的记录,“序”这种学校(序,上广,下予,古时指东西两面墙,用来做射箭训练场所)起初是教射箭的地方,后来发展了议政、祭祀、养老等新功能,逐渐成为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由于序有东西两面墙,所以在它发展成为教育机构之后呢,又分为东序(大学)和西序(小学)。

除了国都的学校之外,地方的学校也有记载,称为“校”(校原为木囚,即以木材为栅栏,作为养马驯马的场所),后来利用这块宽广的场所进行军事训练,从而成为习武的场所,后称为乡学。

3.封建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官学的衰落不等于教育发展的中断,随之而来的是私学的蓬勃兴起,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据古籍所载,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讲学之风甚盛,私学遍及各地。

春秋私学何时兴办,何人首创,不可确考。学术界曾就孔子是否是私学首创者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迄今仍未有定论。我们认为,私学的首创者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私学始于春秋而盛于战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大促进了私学的繁荣,可以说,有多少家学派,就有多少家私学,但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则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此时比较有名的学校是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封建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新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的措施,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逐步演变而成的,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教方面,秦代也采取了文化专制政策,如书同文、行同伦、焚书禁学、以法为教等重大措施。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是继秦朝而出现的统一王朝,包括西汉和东汉,分别建都于长安和洛阳。汉承秦制,但在教育上则转而采用儒家的主张,重新肯定教育在育才和化民两方面的作用,把教育作为巩固“大一统”的重要工具。汉武帝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思想条件的成熟,在文教方面,逐步实行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引下,汉代各类学校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以教育内容划分,可以分为以传授儒家经学为主体的普通教育和其他专门教育两大类。以办学途径划分,可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中央官学中最重要的是太学、宫邸学与鸿都门学。地方官学按地方行政建制设立,王莽执政时依次确定为学、校、庠、序四类,但两汉地方官学的设立基本上由各地方当局自行办理。

太学的兴办,是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的产物。在专设五经博士后,官方必然要给他们创造传授学术的条件,否则就不能保证已确定的官方学术的延续。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丞相公孙弘提出在京城建立中央官学,因为当时朝廷已设有专门的五经博士,只要为他们配备一定数额的弟子,就可以开展教学活动了。汉武帝随即批准了这一方案,由此开始了中国封建时代官方主办的教育活动。学术界一般都将武帝设置博士弟子员作为汉代立太学的开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人学,而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的子弟求学之所,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隋朝时期,隋文帝时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了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他亲临国学视察,奖励学业优敏的学生。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一人。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五学。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官的开始,标志着我国古代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能独立于其他部门的时代,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书学和算学的创建也标志着我国古代专科学校的多样化。隋文帝还在太常寺下属的太医署和太卜署中分别设置了医博士、助教各二人;按摩博士、咒禁博士各二人;太卜博士、助教各二人;相博士、助教各一人。另外在太仆寺中设有兽医博士、大理寺中设律博士,这为以后唐朝医学、律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隋朝在地方上也设置了州县学。

唐代在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指导下,在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科学水平发达的基础上,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唐朝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中央六学属于直系,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直隶于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六学中的前三学属大学性质,后三学属专科性质。“二馆”是崇文馆和弘文馆,属于旁系。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崇文馆归东宫直辖。皇族子孙另立皇族小学。

书院是中国自北宋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这一时期中,在政治上和教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起过重大作用。“书院”名称起用于唐代,其性质有官办、私办两种。官方设立的有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等,但那时还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而是校刊、收藏经籍的场所。私人所建书院,如张九宗书院、李宽中秀才书院等,则是读书人自己治学的地方,虽然也有皇寮书院等少数书院有了一些讲学活动,但不甚普遍,规模很小,未形成制度。

宋代之后的学校教育在我们教师考试中就很少涉及到了,所以就不在此赘述了。通过上述介绍,相比同学们能对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有了大体的认识,这块知识点在教师考试当中偶尔会考查一些选择题,同学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

关注中公山东教师微信公众号sdjsks,及时获取山东教师招聘信息,更多信息请访问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