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你对孔子知多少”,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提及孔子,大家最早的记忆可追溯到小学时期背过的论语,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而孔子及其相关教育思想在当前的教师招聘中也一直都是常见考点,且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当然也有地区考过简答和论述题。而他本人作为一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也是丰富且深奥的,今天我们随着小编一起从其实践和教育思想两大方面来来了解这一人物。
一、人物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年),子姓,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孔子的思想统治了中国2000年之久,影响之大,渗透之深,在中国无人匹敌。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他一生献身教育,他的主要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也主要在教育上。孔子弟子们关于孔子的言行记录,后被编为《论语》一书。
二、实践——创办私学和编订“六经”
孔子创办私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西周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经多次修订,最后形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后世称之为“六经”(因《乐》于秦焚书时丧失,实际存在的是“五经”)。
三、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学而优则仕:培养从政的君子
培养官员是教育的主要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之人。”所以他鼓励学生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没有把做官所需的知识本领学好,主张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学而优则仕”对保证官僚队伍的基本文化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教育的作用——社会VS个人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庶、富、教”
在历史上,孔子第一次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也是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庶、富、教”是孔子的立国治国的三要素,他认为要治理好一个人众多的国家,首先要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老百姓进行教化,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可以说,充足的劳动力、发展生产、进行教育教化是洽国发展的三大条件,而教育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在历史上,孔子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人性论,其基本观点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的是先天的素质,“习”指的是后天的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以及个人的主观努力,才造成了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教育对象/教育方针——“有教无类”
教育对象,即什么人可以和应该接受教育。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曾言: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事实上,确实如此,孔子的众多学生来自各个国家,甚至有来自被称为“蛮夷之邦”的楚国的公孙龙、秦商等人,且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阶层。
“有教无类”打破了当时教育为奴隶主贵族所控制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对象,促进了文化的传播,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四)教育内容——六艺
孔子所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目的,他有选择地安排了教学内容。据《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孔子以文献、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所谓“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而品行,忠诚和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四个方面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体现为教学的主要科目“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具体到教材则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
(五)教育方法
(1)学、思、行并重
①学。“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除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他提出“博学于文”、“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等。②学、思结合。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行是目的,学是手段,行比学重要。
(2)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教育家。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在《论语集注》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教学前要让学生思考,学生想不通可以启发,领会意思说不出可以启发,再进一步思考。孔子所提出的结合教学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使学生得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启发教学,在当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实际上,这一方法在今天,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由博返约
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思考方法,他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简称“由博返约”。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4)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创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谈话和个别观察。
(5)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成功的教学依赖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因此,孔子认为:第一,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证焉,可谓好学也已。”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第二,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第三,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看问题不要从个人私意出发,不要主观认定必然是怎么样,不要固执自己的城成见,不要自以为自己的意见正确。
(六)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在孔子的私学中居首要的地位。
1.德育内容:“仁”和“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仁”为道德的呢内在情感准则;“礼”是道德的外在行为准则。
2.道德修养的方法: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七)论教师
孔子主张教师应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四、试题再现
(多选题)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下列与孔子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倡导因材施教
B.提倡启发式教学
C.强调学、思、行结合
D.提出朴素的普及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中公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子主张的教育方针包含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行结合。故正确答案为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