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孟子”,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说到教育,说到儒学,我们常常首先想到的会是孔子,孔子过世后,儒学分为八派,其中“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为师承关系,后世称之为思孟学派。孟子在新形势下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也提出有关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孟子的教育思想多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招聘的试题中。孟子的思想是丰富且深奥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除孔子外另一儒学大家。
一、人物简介
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政氏家族,但是当时逢乱世,孟子出生时便已家道中落,但是他的母亲非常注重他的教育。“孟母三迁”和“断机劝学”的故事传为佳话。孟子一生勤奋好学,他极力推崇孔子,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孔孟之道”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根基。而《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及有关学术争鸣的情况,也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主张。
二、《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一)是否有“善”
孔子的思想核心在于“仁”。《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孔子只对怎样做到仁作出了回答,并没有回答为什么要爱人,也就是没有说清楚教育理论基础是什么。而孟子回答了这个问题,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向善的力量的。”孟子说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一个人落入水中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救起他,所以人性天性是善良的。因为人有向善的可能和天性,所以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政治也应该实行仁政。
(二)何为“善”
关于什么是“性善”,孟子自己曾做过这样的解释,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即从天生的资质看,可以使它善良,这便是我所谓的人性善良。孟子认为人有善端,天赋“四心”。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是孟子阐述其性善思想的一段重要论述。这“四心”也正是我们日常所提及到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三)如何“善”
孟子关于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存心养性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所以道德教育首要的就在于存养和扩充这些善端。关于如何存养和扩充这些善端,孟子主张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减少其自身对外界的物欲,才能存养内心的善端。
2.动心忍性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必须使他各个方面受到磨练,只有通过困苦的磨练才能培养一个人的心性。
3.反求诸己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孔子讲忠恕之道,要求”君子求诸己“,”厚于责己“。孟子将这一思想推演为”反求诸己“,并把它作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当一个人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且”乐取于人以为善“。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对任何得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反躬自问自己的仁已够了,礼也够了,那么一般说来是会得到别人相应的仁爱和礼遇的。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知耻改过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认为羞耻之心,是道义的开端”如果为物欲所蔽,失去了这一善端,就会做出不义的事。做了坏事,如果知道羞耻,就会重新恢复这一善良的本性。所以说,人不可以无耻。如果做了坏事不知羞耻,那么这种耻才是真正的无耻,这是绝对要不得的。 知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知耻才能恢复和发扬其善端,知耻才能改过迁善。知耻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改过迁善则是知耻的外在表现。
(四)扩充“善性”的作用和目的
孟子认为对个人:教育是保存和扩充人的善端。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扩充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国家的治理。
对国家和社会: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认为善于从政的人比不上善于教化民众的人,因而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善性”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 的“治人”的“劳心者”。孟子并不认为人的完善道德品质是先天的,而人的本性仅具有善的萌牙,是谓性“善端”,有待于以后教育的“扩弃”和“完善”;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人的“善端”就得不到发展,甚至于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与禽兽无异”。 孟子在这里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 “明人伦”,又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人伦”就是“人道”。具体来说,“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一一“五常 ”,即仁、义、礼、智、信。仁,事父母;义,从兄长;智,明白以上二者的道理并坚持下去;礼,教悌在礼节上的表现;信,老老实实地做事,讲信用。他希望把国家的统一,政治的实现,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的基础之上。教育通过使人明了并实现这一切,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孟子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决不无原则地服从,应立足于仁义礼智,只向真理和正义低头;其次,“大丈夫”还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浩然之气”。
四、教育方法
盈科而进:水充满坑坎。水灌满坑洼之后再向前流去。比喻要想进步、提高,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
教亦多术:不屑之教,是亦教之。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实战演练]:
2017年吉林省白山市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并且还提出了性善论的我国古代教育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的识记。在中国教育思想萌芽的阶段中,孟子提出性善论,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扩充人的善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明人伦,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认为应该采用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教育。同时,他认为教育的方法是盈科而后进,做到循序渐进。
选项A项:老子是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
选项B项: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认为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选项D项: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包含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
题干中,提出“性善论”,可直接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