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教育人物解说之孟子

2020-12-15 16:52:15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教育人物解说之孟子”,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其中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提到儒家,必不可少的三个人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孟子人物简介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与孔子齐名,世称“孔孟”。孟子一生崇拜孔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许多问题比孔子讲的更为明确、生动。孟子对中国封建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宋代以后的理学教育影响深远,人称“亚圣”。关于人性他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他主张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

孟子门下授业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有乐正克、万章、公孙丑、公都子、孟仲子等。《孟子》艺术就是孟子及其弟子们共同研究整理而成,孟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孟子》一书中。

二、孟子的重要教育思想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出处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的三大乐趣之一。他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理论基础

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但并没有明确表态人性是善是恶。孟子讲孔子的观点发展为“性善论”,奠定了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并不是外界的赐予。“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所以孟子也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不是要给人注入他本来没有的东西,而是在于把先天的“善端”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3.孟子论教育目的

孟子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也就是说: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在下就会相亲相爱。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是“明人伦”。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学校要使学生懂得并遵守维护社会尊卑、贵贱、男女、长幼、朋友关系的封建道德规范,申以孝悌之义,培养自觉服从封建统治秩序的“君子”、“圣贤”。

4.孟子论理想人格

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大丈夫的人格形象,应该是充满道义感,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的,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浩然正气,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孟子的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孟子主张采用不同的教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时如雨化之者,有德成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启迪人的;有培养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惑的:有感化他人使他们模仿的。这五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都体现了因材施教。

(2)循序渐进

孟子继承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以流水为比喻来说明学习必须循序渐进:“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意思是:学习应当像源源不断的流水那样,注满一个洼砍后再注下一个,由此渐次流入大海。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3)启发性教学

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法达到他预期的结果。他的善于用比喻的方法,使学生容易明白他所讲的道理。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他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他要求学生有存疑精神,启发诱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思想

在教育问题上,尤其道德教育,孟子强调尚志养气和意志锻炼,主张“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在其性善论基础上,提出“存心养性”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教育和修养的原则、方法。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