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0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德育模式-体谅模式”,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德育模式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下面请各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学习一下德育模式中的体谅模式吧。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德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此模式的一大特色是,它的理论假设是在对学生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教材也取自对学生的调查。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该理论的特征有:
(1)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发展的需求。
(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德育不是强加于人什么,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把培养主动的、集体的、创造性的丰富人格作为现代德育的任务,并据此建构起各自的德育理论体系。
(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主张教师要采取中性立场,虚心接纳儿童的思想情感,以促进者或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一)理论假设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因此,创设一种道德教育课程最令人信服的理由,就是学生们需要这种课程。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麦克费尔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到: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性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以关心和体谅为核心的道德行为是一种自我强化;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培养自我与他人相互关联的一种个人的一般风格。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麦克费尔坚信,行为和态度是富有感染力的,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育来的。因此,关于学校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麦克费尔特别强调以下两点:
(1)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使猜疑、谨小慎微、提心吊胆、敌意和忧虑在课堂生活中逐渐销声匿迹。
(2)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先学会关心。
(二)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1.设身处地
设身处地的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所用的教材和教学策略的特点或要求有:教材具有情境性,这些情境来自青少年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描述;情境的叙述要简明扼要,使学生有可能根据各自的亲身经历,补充情境的细节,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提问题一般涉及做而不涉及理论思考;围绕学生所提出的行动方针的角色扮演和戏剧表演,一般比班组更有可能促进情感和理性的投入,因而促进对人类行为更加现实的鉴赏和理解;鼓励青少年进行社会试验的自然倾向;教材使用中提供体谅人的基本动机,是回报性反馈引起的体谅的倾向;可以列出事件一览表,但它只表示师生所能做的事情,并非固定不变;尽可能让学生自行选择情境;设身处地中的情境不得用做惩罚性的作业。
2.证明规则
证明规则的目的一般在于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作出贡献的人。
3.付诸行动
付诸行动的宗旨在于:如果是你,“会怎样做”的问题。
(三)简要的评论
1.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1)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非常疑惑。
(2)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假设,暗示《生命线丛书》只适用于中学德育,这套教材本来也是为中学生设计的。但实践证明,它也十分适合于小学德育,这一方面表明该丛书生命力强,另一方面表明麦克费尔的理论假设不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2.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1)体谅模式的特色
体谅模式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时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2)体谅模式对于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①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即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
②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内容逼真、包含人际一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
③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文字创作、小组讨论等。
中公教育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