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0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二)”,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一、考情分析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师招聘考试属于常见考点,既可能涉及客观题考法,亦涉及主观题考法。客观题中常以单选、多选、判断的形式考查对各项规律的理解以及相应教学启示,主观题则以简单、论述的形式进行直接考查。因此该知识点建议全题型备考。
二、考点详解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指人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规律,主要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一)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解析: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出现一定的顺序性。
在身体方面,身体的发展是沿着从头部向下肢的方向和从中心部位向全身边缘的方向进行的。骨骼和肌肉的发展,先发展大骨骼、大肌肉,随后才是小骨骼和小肌肉;生殖系统的发展则是先慢后快,在10岁以前生殖系统的发展是不明显的,到了青春发育期则迅速。
在心理方面,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先有高兴、恐惧等情绪,后有理智感,道德感等。
可见,人的身心发展是渐近的、有顺序的、连续的、有低级到高级水平的发展。这一过程不可逆,因此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到循序渐进,切忌“揠苗助长”、“陵节而施”。
(二)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解析: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阶段性。个体身心阶段性的发展表现为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着有规律的更替,在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身心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一个时期后,就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把身心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因此,不论在生理上,心理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每个阶段都有很大差异。
处于童年期的儿童,感知觉逐渐由不随意性﹑短暂不稳定性、被动性向随意选择性、较持久和稳定性、主动性方向发展,并逐渐完善;注意力较不稳定,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记忆从机械记忆占优势向意义识记占优势发展;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想象力表现出模仿性、简单再现性、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处于少年期的个体的生理发展表现为以下特点:认识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情感丰富;意志行为更为复杂;自我意识突出,独立精神加强、追求理想,开始探索人生的意义。
因此阶段性强调在常常各个阶段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及发展任务,教师在教育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避免出现“一刀切”。
(三)不平衡性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体同一个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婴儿期,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青春发育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较之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又如,人的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5个月到第10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间,另一个在十三四岁之间。
二是个体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如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发展就是不均衡的。人的生理成熟以性机能成熟为标志﹐现代女性的性成熟一般自十二三岁始﹐至十七八岁止,男性一般比女性成熟的起始年龄推迟2~3年;人的心理上的成熟则以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此外﹐个体社会性方面的成熟,以独立承担社会职业和家庭的义务为标志。在现代,由于社会发展对个体要求的提高,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参加工作的时间也推后,这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成熟也向后推移。然而,由于食物营养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生理成熟的年龄却提前了。这使本来就存在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揭示了在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某些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该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方面的潜力。因此不平衡性主要强调的是个体发展不同方面速度的对比,一是“同一方面在不同时期不同速”二是“同一时期不同方面发展的成熟水平”,也就是说每个方面都会有发展最快的时期,即关键期。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发展的关键期,促使个体获得最佳发展。
(四)互补性
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解析: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可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来补偿。残疾者通过顽强的意志力发展进行补偿。
就好像“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上看待学生,做到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五)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解析: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首先表现为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在相同方面的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个别差异,即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如儿童的抽象思维:有的儿童在七八岁时就已有较好的发展,有的儿童要到十四五岁才有显著发展。
另一方面表现为群体差异,即男女之间的差异。比如在学校角色扮演游戏活动中女孩更热衷于扮演温柔美丽的公主、天使,男孩则更倾向与英雄、勇士的角色。
针对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师应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能够因材施教。
三、小试牛刀
“狼孩”很难再被培养成正常的人类,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中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题干中,“狼孩”之所以再难以被培养成正常人就是因为错过了关键期,也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A项正确。
中公教育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