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0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指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识两方面的发展。在各地的教师招聘考试中,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是考试的重点,通常都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备考中按照“有哪些”、“是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来掌握。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顺序性。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顺序性规律强调的是人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这种方向和顺序不可逾越,不可逆,如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必须先具体后抽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很多成语典故和《学记》的思想就与顺序性有关,考试中也偏好结合古语进行考查。比如《学记》中提到的“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再比如成语“揠苗助长”等也都违背了顺序性。
二是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的总体特征以及主要的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阶段性规律强调是人的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特征不同。比如个体在童年期生理发展相对稳定和平衡,而少年期发展速度快,矛盾突出,这就体现了两个阶段的年龄特征不同,体现了阶段性的特点。要遵循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则必然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不能搞“一刀切”。
三是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主要强调的是儿童身心发展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是有快慢之分的。首先身心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一致的,比如儿童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一个是在青春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和体重发展迅速。其次,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达到某个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有些发展得较快,在早期已达到较高水平,有些发展较慢,在较晚时期才能成熟。比如个体的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这就是两个方面发展的不同步。这对于教育的启示是要抓“关键期”,错过关键期则时过而难成。“关键期”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不会再产生,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是奥地利学者劳伦兹。
四是互补性。互补性包括生生互补和生心互补。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是可以互补的,比如个体视力不好,其听力可能会很灵敏,这就弥补了视力的不足;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也可以互补,比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互补性对教育的启示是要扬长避短和长善救失。
五是个别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表现在生理和心理的方方面面;群体和群体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比如男性和女性的发展就存在差异性,男性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针对这样的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该知识点的易错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1.顺序性与阶段性混淆。顺序性强调第一时期过渡到第二时期,突出一定的方向性,阶段性则强调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的特点不同,突出一定的差异性。
2.阶段性与不平衡性混淆。阶段性强调各个阶段的特点不同,不平衡性强调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快慢问题。
3.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混淆。不平衡性强调在个体内部发展速度不均衡,差异性强调个体外部即人与人之间的区别。
掌握了各个规律的内涵,即可做题时进行准确的判断:
1.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B。【解析】:题干的“童年期”这个关键词,体现的是年龄特征,因此根据题干描述,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记》中的这句话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 )。
A.差异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不平衡性
2.答案:D。【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错过了学习时机,事后再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这强调了学习要抓住发展关键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得到补偿。这句话表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中公教育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