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设计题
34.【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说出东南亚主要国家的首都以及位置特征;解释东南亚的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2.能够通过分析图表,提高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感受华人华侨对所在国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没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 十字路口”; 理解东南亚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记忆东南亚的范围和位置;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用课件播放“新马泰”的热带旅游景观,询问学生知不知道咱们中国的南边有-个中国出境旅游的热点地区,热带自然风光秀丽,宗教文化盛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地方一东南亚。
【设计意图】图片导入趣味性强,并且从学生喜欢的旅游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本课内容的兴趣,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新课教授】
一、 “十字路口”的位置
阅读课文,并用投影展示“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东南 亚的地形”图,“ 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请同学们1从图中在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学生读图依次回答下列问题:
1.范围
中南半岛、马来半岛
2.位置.
(1)纬度位置: 10* S-239 26' N, 决定了东南亚大部分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
(3)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与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这种地理位置使得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3.“咽喉”
一马六甲海峡的位置
【设计意图】主要采用了读图用图的学习方法,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观察和根据地图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读图点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会位置特点的分析方法,对学生学会区域地理问题的分析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
[过渡]引人“东南亚大米仍是我国进口大米主要来源”的新闻资料,过渡到对东南业热带气候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关系的认识。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合作探究一东南亚 主要的气候类型和分布,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气候分布
课件展示“亚洲气候分布图”和教材上“东南亚的地形图”.并出示以下小组合作交流的问题:
(1)东南亚主要有哪两种气候?
(2)它们在东南亚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启发引导,得出相关结论:中南半岛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马来那岛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2.农业生产
课件展示两种气候的特征图,思考两种' (候的特征分别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帮助?小组讨论,结束后展示。
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教师点拨提升: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这两种气候都具有全年高温.降水丰沛的特征,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设计意图】以泰国稻米引入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学习,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很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学过程的探究问题、反馈练习、点拨提升环环相扣,让学生在问题探索的情境中提高了能力,同时获得了相关知识。
【巩固提高】分析东南亚人民稻米丰富的其他原因(除气候条件外) :东南亚人口稠密,水稻生产又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水稻土土壤肥沃。
【设计意图】拓展课 上所学知识,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小结作业】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们的近邻一东南亚的位置特点、 气候与热带农业生产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东南亚“十字路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知道了东南亚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描述某地区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分析该地区自然影响人文等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作业:回家和父母交流,说- - 说你今天了解到的东南亚。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交流的方式,巩固学生课上所学内容。
35.【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1.可以举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知道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通过案例解析和小组讨论,可以学会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拥有大局观。
(2)主要教学环节
环节一:图片导人.
教师播放山地、盆地、高原、盆地图片,让学生判断都属于什么地形。
过渡衔接:同学们观察的都很全面。我们都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地球自诞生以来就有的,而是经历过长时间的“沧海桑田”的演化而来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变化呢?
环节二:新课教学,学以致用
1.内力作用概述
播放喜马拉雅山拾升过程、尼泊尔地震以及火山煤发的视频,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思考这样- -个问题:这样缓慢或者剧烈的地质作用能量来源于哪里呢?分别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的呢?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并回答。
过渡衔接:虽然内力作用对改变地表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力作用表现形式都对地表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面且这种改变速度有快有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刚才 看的视频所体现的内力作用。
2.案例解析,探求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同桌前后四人为一-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讨论以下问题:
喜马拉雅山的拾升、尼泊尔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内力作用速度是一样的吗? 哪一种 速度是对地表形态影响最显著的呢?
过渡衔接:按照地壳的运动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他们的运动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怎么样的呢?请举例说明。
不同小组分别回答内力作用下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形成的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随学随练,强化新知
过渡衔接:地壳的垂直运动使得地表“沉沉浮浮”, 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岸边的三根大理石柱清晰的告诉了我们。
请大家完成活动- -的第- -题。 思考- -下几个问题:
(1)公元79年一15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那种运动状态,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公园15-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那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3)那不勒斯湾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继续讨论问题,教师进行巡视,给予指导。讨论结束后整理并随机抽取代表回答。
环节三:小结作业
教师询问同学今天都学到了什么,学生根据板书总结知识要点。
教师留下思考问题:难道说仅仅是因为内力作用就导致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力量在其作用呢?请同学们预习课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