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3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3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一、考情分析
通过对历年试题的分析,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这个知识点在教招考试中属于常考的知识点,考察的题型大多数以客观题为主,单选题考察的形式主要是例子型的反选,考察我们对不同阶段的区分,多选题中的选项易与科尔伯格进行混淆,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不仅要识记这些知识点,更应该理解。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关于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有哪些内容需要我们掌握吧,一共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和公正道德阶段。
二、知识解析
皮亚杰通过编造对偶故事法同儿童交谈,得出的结论。对偶故事法就是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向儿童提问,如小明因为偷吃橱柜上的糖,打碎了2个盘子;小红因为帮妈妈擦桌子,打碎10个盘子,问:谁更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分水岭时期是10岁;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
又可分两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
(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如果违背成人的法则,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抵罪的惩罚,而且惩罚越厉害越公平。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关于惩罚,儿童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接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三、题目练习
【单选题】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是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改变的。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儿童的品德发展处于( )。
A.前道德阶段 B.可逆阶段 C.他律阶段 D.公正阶段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也叫作前道德阶段。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第二阶段:权威阶段(5-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第三阶段:可逆阶段(9-11岁):又称自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根据行为的动机来判断对错。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岁以后):该时期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故答案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