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典故中的投射效应”,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效应——投射效应。生活中,我们总以为自己能够理智客观的对他人进行评价,但根据投射效应所说,我们总是避免不了以己度人的问题。当我们拥有某些特性时,总认为他人也总会与我们相同。这种将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现象属于一种认知障碍,很大程度上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虽然投射效应是现代心理学提出的理论,但我们却可以在许多古人的记述中看到它的影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惠之辨中的投射效应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典故分析】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虽然带有一些诡辩的色彩,但惠施一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无疑指出了人们常见的一种思维,即我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别人的体验,这种以己度人的心态,明显体现出了投射效应的内涵。
2.疑邻盗斧——以己度人中的投射效应
【原文】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行动、颜色、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也。
【典故分析】从前有个人丢了斧子以后,总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了。于是观察那人的一举一动,无论是走路的姿态,还是脸色表情,又或者是言谈话语,都像是个窃斧之贼。但是,不久后,他却在翻动谷堆时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便觉得他一举一动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故事幽默之中投出了一股辛辣讽刺:当你心中已有成见之时,便会将观点投射到别人身上,造成误判与猜疑。
3.佛心自现——东坡佛印的言语机锋
【原文】某次苏轼和佛印的对话中。苏轼问佛印自己看起来像什么,佛印答道看他像一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又对佛印说自己看他就活像一摊牛粪。苏轼本是自鸣得意,回家还向苏小妹炫耀。 苏小妹却冷笑一下对哥哥说,佛家讲究“佛心自现”,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这故事虽系杜撰,却指出了人为何物,便以他人为何物的哲理,与投射效应的内涵相符。
【单选题】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投射效应
【答案】D。本题考查的是印象形成效应。投射效应指的是以己度人,认为自己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一致认知障碍。题干中无论何种选择,学生倾向于认为他人大部分和自己一样,属于投射效应的体现。因此,选项D正确。
选项A中,首因效应指的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课堂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选项B中,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选项C中,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