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022-02-19 23:59:40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内容,所以这部分内容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在考试中这部分主要以客观题考察为主。

一、知识点复现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其中一个比较经典的对偶故事是:有个叫约翰的小男孩正在他的房间里玩,妈妈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时,门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盘子,盘子上有15个杯子。约翰推门时无意间碰到了盘子,打碎了15个杯子。有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妈妈出去的时候,他想偷吃饭橱里的果酱。他爬到椅子上去拿果酱,但是够不着。他使劲够,结果碰掉了1个杯子,打碎了。

针对以上故事,要求儿童回答: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这两个孩子中哪个更不好,为什么?

皮亚杰根据研究事实,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他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考察儿童关于公正、责任欺骗、奖励等道德发展问题,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渐进更替,体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脉络。

第一个阶段是前道德阶段,也叫无道德阶段,对应的年龄是1-2岁,该阶段处于认知发展阶段中的感知运动阶段,行为和生理性的本能的满足有关,没有任何的规则意识,所以,在道德的发展上属于无意识的阶段。这个阶段在考试的过程中很少涉及到,所以,大家简单了解即可,把握住一点,前道德就是无道德观念和意识。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这一时期又可分两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

由此看来,自我中心阶段儿童做道德评价时一般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且无道德观念的发展。

(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如果违背成人的法则,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抵罪的惩罚。

(3)处于权威阶段的儿童在道德发展时只考虑结果的严重性不看动机,比如在上述故事中该阶段儿童会认为约翰会更不好,因为他打碎的杯子数更多。如果这个阶段的儿童犯了错误,他会认为我应该接受惩罚,因为这样我的惩罚和我的错误就抵消了,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惩罚叫做抵罪性惩罚。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1、12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所以上述故事中10、11、12岁的儿童认为,亨利比约翰坏,因为,约翰是无意中打碎了杯子,而亨利是趁妈妈不在偷东西吃时打碎杯子的,这说明,这时的儿童已注意到了行为的意图和动机,即从行为的主观责任来作判断。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二、练一练

1.小叮当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从后果的严重性转变到行为的主观责任。依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小叮当现在处于( )。

A.他律道德阶段 B前道德阶段 C.公正道德阶段 D.自律道德阶段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前道德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其中,自律道德阶段(9-11岁)又称可逆性阶段、道德相对论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进入自律阶段的儿童,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特点:(1)儿童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而创造的,因而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2)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即从行为的主观责任来做判断;(3)所提议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更加相称,即回报性惩罚或报应性惩罚。题干中,小叮当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从后果的严重性转变到行为的主观责任,说明小叮当现在处于自律道德阶段。故正确答案为D。

2.班会上,二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刘老师问班里的学生:“大家认为什么样的孩子算是好孩子呢?”花花说:“听老师和爸爸妈妈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花花的道德发展处于( )。

A.他律道德阶段 B.自律道德阶段 C.前道德阶段 D.公正阶段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其中,他律道德阶段(5-8岁),又称权威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题干中花花把老师和爸爸妈妈的话当作规范和行为的准则,体现了权威阶段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A。

3.皮亚杰认为小学中年级的儿童思维开始摆脱自我中心,不再盲目服从权威,认为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这个阶段的儿童道德发展达到( )。

A.他律道德阶段 B.自律道德阶段 C.前道德阶段 D.公正阶段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一共有四个阶段,其中,可逆性阶段(9-11岁),又称自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根据行为的动机来判断对错。故正确答案为B。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