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的内涵与案例

2022-02-14 15:57:37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的内涵与案例”,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理论 内涵 案例
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1.新课改之前我们写标准答案,而现在写参考答案。 2.关于世界的中心经历了地心说——日心说——太阳只是宇宙中的一颗恒星,太阳以外还有很多恒星的观点。所以知识只是当前有限知识水平的一种假设,会随着时间而变,具有动态性。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1.敬酒分场合,在不同的情景中敬酒词、敬酒的姿势都要发生变化。 2.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一般情况下水在100摄氏度的时候会沸腾,但是在高原地区水在90摄氏度左右就会沸腾。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本身具有情境性。
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文学家觉得水是生命之源、物理学家觉得水是一种液体、化学家觉得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所以知识具有主观性。
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丰富、潜能巨大。 这个知识点可以和学生观中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起备考。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老师不能以现在的成绩、眼光评价学生的未来。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虽然我们都接受过家庭教育,但是对于大多数家庭中的孩子来说我们只进行过简单的加减运算以及拼音字母学习。但是对于部分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过音乐、舞蹈等其他教育。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经验世界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学习观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是不能按头饮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吸收知识,老师也不能采取满堂灌的形式,而是应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主动性对应了新课改学习方式中的自主学习。
社会互动性 注意学生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例如:课堂中经常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社会互动性对应了新课改的合作学习。
情境性 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例如:在玩跷跷板游戏的过程之中,学生自行探究杠杆原理。情境性对应了新课改的探究学习。
教学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所以要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长新知识。例如:鱼牛故事。
教师观 (蒋晓虹主编《教育心理学》) 建构主义教师观的影响体现在对教师角色及其作用的彻底改变上。 1.教师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教师要从组织良好的课程体系的呈现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2.教师要从以往的“教书匠”向现代的“研究者”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高级合作伙伴,不是传递知识的搬运工。 4.教师是学习环境的提供者和设计者,要根据学生学习任务和目标组织学习活动,设计学习任务和情境,教师必须为学生设置真实、复杂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观点。同时,要善于向学生提供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形成联系的、批判的、整体的认知加工策略,形成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知识的心理模式。

考题探秘:

1.下列属于建构主义观点的有( )。

A.学习是自我的解放

B.学习是不断的刺激和强化

C.学习是在某一文化共同体中的自我适应

D.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1.【答案】CD。解析: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它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因此,C、D两项正确。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