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简述案例分析题的解题技巧”,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案例分析题答题要求不仅要论述理论,同时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因此,案例分析题是难度最高的主观题之一。我们建议各位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一)审阅题干的技巧
审题主要关注三个问题:
1.答哪里。
仔细研读,到底是材料一、还是材料二,或者是综合以上材料。
2.答什么。
一般题干当中会直接告诉回答什么理论,如果没告诉的话,我们常见的案例分析的理论主要有:
教育学里面的德育、教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学生与教师、新课程改革、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等;
心理学里面的记忆、人格、需要层次理论、社会心理与行为等,教育心理学里面的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般学习理论、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教师专业发展等。
3.答多少。
初步判断答案的分条情况。
以10分的题目为例:
首先,总结概括出材料中的现象,初步判断材料中的现象可取还是不可取,大约对应1分。其次,剩余的分数一般都是平分的,即大约需要回答3个理论要点,每个3分。
(二)分析材料的技巧
1.主体分析法的解题思路
主体分析法是通过判断案例中所涉及的不同主体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结合教育理论进行解题的方法。而这里所谓的主体,是案例中所涉及的单个人物或者是人物群体,在教育问题中,主体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四个方面。
主体分析法的解题包括“判断主体——结合教育理论——回归案例”三个部分。
(1)判断案例中的主体。找出案例中所涉及的主体尤其是隐性主体是答题的关键。
(2)结合教育理论。分析最终还是要以理论为依据的,找出相对应的理论是得分的关键。
(3)回归案例。结合案例给出自己的观点。
2.经典试题再现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便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了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问题】
(1)试评价该班主任的做法?
(2)如果你是这位班主任,你会采取什么方法?
【分析】
首先判断主体。
该案例涉及到的主体有班主任、儿子、家长和其他同学。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与“儿子”是非常明显的主体,主要的问题都是围绕这两个主体来展开的。
其次是结合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主要是从各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角度来分析。这里涉及的影响有三对关系,而核心都与班主任有关。
第一对关系是班主任与“儿子”。班主任评选“坏学生”的做法导致“儿子”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结合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班主任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结合教师的职业道德理念,班主任没有尊重学生;结合德育的原则可以发现班主任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原则、疏导原则以及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第二对关系是班主任与家长。班主任对家长的解释背离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影响相一致的原则。
第三对关系是班主任的做法对其他班内其他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在这种方法的教育下,学生容易看到别人的缺陷并疏远学习差的同学,不利于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以及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最后是回归案例。
结合案例给出如果你是这位班主任你会怎么做的具体做法,这一步是将理论中班主任没有做到的或者是违背的东西都加以纠正,用自己的话完整得表述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
1.该班主任做法的评价:
该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反思。
(1)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教育要以人为本的理念,背离了教师热爱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侵犯了儿童发展的权利,不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2)违背了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原则、疏导原则以及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3)与家长意见相悖的情况下,固执己见,没有协调好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共同培养。
2.采取的做法:
(1)尊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轻松公平的环境下得到成长。
(2)遵循新课改中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要求,根据班内学生特点,综合运用说理教育、榜样示范、陶冶教育等德育方法,配合使用品德评价法、道德修养法等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所提高。
(3)发挥家长与社会的作用,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