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之荀子的教育思想”,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一、考情分析
荀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以单选等客观题形式考查,主要以识记知识点为主,重点考查荀子教育思想的内容。
二、教育思想
1.生平背景
荀子,战国时期人儒学大家,游学于齐,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学问大,被称“最为教师”。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实践,对战国末期的政治、学术乃至文化传承产生重大影响。《劝学》、《性恶》等著作是研究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
2.教育功能
(1)社会功能-明礼法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将“礼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出发点。荀子认为在礼教同时,辅之法治:苟子强调以礼教为主,以法治为辅:“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2)个体功能-化性起伪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出生的时候天性善良。荀子正与其相反,认为:“人性本恶。”基于人性本恶观点,荀子指出教育是化性起伪,任何人的是非道德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积伪”的结果,也就是从“性”转向“伪”,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在荀子看来,一个人只要肯学习,接受教育,是可以对人进行改变。
3.教育内容
荀子重视儒家经典传授,他说他说:“《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而诸经之中,苟子尤重《礼》、《乐》,他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所以说:“学至乎《礼》而止矣。”
4.教育思想
荀子指出“化性起伪”是“外铄”,更侧重“学”,是不断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在《劝学》篇中,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
荀子指出:人是从“天官之当簿其类”开始学习,通过耳、目等五官接触外物,形成感觉,使学习成为可能。所以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也是知识的来源。但人的五官感知存在片面反映信息的情况,有时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整体与规律。于是,荀子提出“知”。
“知”是思维反映过程,苟子说:“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在五官基础上,要学会运用思维把握事物,这样能轻松应对各种新情况。这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以上是知的过程,不是终点。比“知”更高水平的是“行”,荀子指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在“知”的阶段获取的信息是否真实可行,需要靠“行”才能验证。
(2)重视教师地位
《荀子?礼论》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非常重视教师地位,将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相同的地位。在他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教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所以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三、题目练习
1.【单项选择题】荀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 )。
A.尝试-错误 B.闻-见-知-行
C.顿悟学习 D.认知结构的改变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荀子教育过程。荀子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过程的结构模式,将教学过程概括为四个环节,形成了闻-见-知-行四个不可分割的、连续发展变化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判断题】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人性的自然性( )。
2.【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荀子的观点。荀子认为:人性就是人与生具来的自然属性。为什么“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所以,荀子在人性论上,主张人性的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