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荀子的教育思想”,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出生于战国末期,社会正处于即将完成大一统的前夜,各家学派之间的道统之争也已进入最后阶段,他在此时应运而生,上承春秋,下总战国,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文化精粹进行了理论总结,成为了集诸子百家之大成者。他曾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是当时公认的学宫中最有德望的先生。他的教育思想在我们教师招聘考试中,时常会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察,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他的有关思想。
1.理论基础:性恶论
在战国时代,列国之间纷争不断,而且有别于春秋时期的称霸战争,此时的战争都是以统一为主基调,是灭国战争。有鉴于此,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显得软弱无力,荀子就批评孟子的理论“无辨合符验”,脱离了当时的实际,因此他提出了“性恶论”。
他认为孟子的观点错误之处就在于孟子不懂得分辨人的“性”和“伪”,将本应该属于“伪”的东西划分到了“性”中。所谓“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素质,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如“饥耳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生理本能和“目可以见,耳可以听”的基本感知认知能力。所谓“伪”则是通过人为而引起的变化。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一旦顺从它就会导致斗争,所以人性是本恶的。
2.论教育作用
在“性恶论”基础上,他提出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要辩证的认识“性”和“伪”。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截然对立的。因此他提出可以通过教育来使人“化性起伪”,通过教育来改造人。但是荀子并不是刻板的认为只要教育就一定能够使人变好,他还强调了环境、个体努力的作用,他提出只有政治、教育、环境和个体之间相互协调才能造就一个人。
3.论教育目的
在战国末期的统一浪潮中,荀子基于自身学兼百家的学术观念,提出要培养大儒,并且对当时的儒者进行了划分分为:俗儒、雅儒、大儒。认为只有培养大儒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和理想。同时大儒不仅是懂的儒家经典,更需要有良好品德,言行合一,具备独立人格的同时也需要忠于国君,这既体现了一定的进步性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4.论教育内容
孟子在教育中重视的是人内部的发展,人的内在自觉性,书只是工具而已,鲜明的表达了自己“内发论”的立场。但是荀子截然不同,他提出的“化性起伪”就是不断学习经典去积累,借此改变人的原始本能的过程,属于一种典型的“外铄论”。
荀子重视读经,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来逐渐改造人性,虽然略显刻板,但是客观上为保存传统文化起到了巨大作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还有一大部分典籍保存下来,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荀子一脉的口耳相传。
5.论学习过程
荀子有完整的学习方法论,这在先秦诸子中是非常少见的系统性论述。
他提出闻见、知、行的三段论。
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强调对于知识的直观感知。
知是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行是荀子认为的学习的最高阶段,他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
6.论教师的地位
先秦诸子中,荀子最为重视尊师重道,最早将师与天地、祖宗并列,过分强调学生的服从提出“师云亦云”的观点,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达合理,令人望而起敬,德高望重。简单的知识传授是不足为道的。
他的观点立足于自身的人性论和战国末期的社会大背景,虽然某些方面过于极端和刻板,但是总体而言,他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外铄论”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保存了经典典籍,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今天的知识就分享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