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行合一的王守仁”,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在教师招聘考试当中,教育家及其思想是一个常考点,特别是涉及到对于教育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教育家,是需要大家重点掌握的。而很多同学在这方面感觉知识点很凌乱、不成体系,很难识记,让人头疼。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梳理一下有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人物简介
王守仁(1472- 1529 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古代社会很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因曾在阳明洞讲学,自称阳明,后世称阳明先生。他大办书院,边从政边讲学,利用当地方官之权,大力发展地方官学,重视基础教育,办立社学。
王守仁57岁去世时,他的著作由他的学生编成《王文成公全书》,并通过讲学活
动宣传王守仁的学说,因此王守仁的学说在明末成为与朱嘉的学说相抗衡的学术流派。反映王守仁主要思想的著作主要有《传习录》、《大学问》等。
二、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目的—明人伦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明人伦”,他将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
(二)论人性论:心即理,致良知
“良知”的概念是由孟子提出来的,是指人内心存在的一种直觉的是非观念或道德良心。所谓“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在王守仁看来,事物生来并没有理,理是人心赋予它的,人的意识不在物的时候,物就不存在。
因此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也就是“致良知"的过程。
王守仁认为下面几种方法是有助良知的显现的。
第一,“静处体悟”。这是他早年的观点,实际上就是澄心静坐,反观内省,摒除一切私欲杂念,体认本心。
第二,“事上磨炼”。这是他晚年的观点。“致良知”是要在日常事物上体认良知,不然良知就要落空。
第三,“省察克治”。这是指要时常反省自己,有一念之私即行克去。
(三)论知行合一
所谓“知”,主要是人的道德意念;所谓“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行动,王守仁讲“知行合一”就道德教育而言主要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强调知对行的指导作用,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二,他认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本来就是一件事,“一念发动处便是行”,“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这种“知行观”在理论上是混淆了知行的界线,否定了知行的本质区别,但也有他实用主义的目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此是我立言宗旨。
(三)论教学原则
王守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他关于“随人分限所及”的论述。“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传习录。下》)。这一原则涵盖了历来教育过程中所强调的量力性、循序渐进以及因材施教等十分重要的教育原则,优先选量力。
三、小试牛刀
1. 王守仁主张,我辈致知,只是个随人分限所及,这种教育主张体现( )。
A.量力施教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启发性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了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提倡儿童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王守仁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不可躐等。他把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
2.王守仁是中国古代集大成者,其思想包括( )。
A.心即理 B.知行合一 C.致良知 D.闻之,见之,行之
【答案】AB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了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D选项出自《苟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意思是:没听见不如听见,听见不如看见,看见不如了解,了解不如去实行。故此题选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