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人性论”,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关于一些重要人物的人性论的观点在考查形式上主要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一、孔子论人性——性相近,习相远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主张将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这其中“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是指聪明的人和愚笨的人是改变不了的。那么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这个可接受教育的范围,对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重大作用。我们常提到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通过后天的教育改变中人的天性。
二、孟子论人性——性善论
孟子提出“性善论”,这并不是意味着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人,而是人出生都有善良的可能性,所以他提出人性的四个善端,“端”就是开始或缘由的意思,就是可能性。每个人都有善的可能性,但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变成现实,所以,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或者“求之得之,舍之失之”,因此教育的作用就是扩充善性。
三、荀子论人性——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统一于恶,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好味、好利、好声、好色的,这是圣人与平民百姓所一致。荀子认为善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因此称它为“伪”,即人加工的结果,就有了我们所提到的“化性起伪”。
四、董仲舒论人性——性三品
董仲舒将人性划分为三个等级“有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圣人之性就是指的封建统治者的人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对劳动人民的人性的诬蔑,是天生的恶,这都是不可改变的。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
五、王充论人性——性三品
王充将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中人以上为性善者,中人以下为性恶者,中人性善恶相混。”他认为人性的形成,不是天赋的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所形成,因而也是可以改变的,主张教育决定人性的发展方向。
六、韩愈论人性——性三品
韩愈主张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他认为上品的人是善的,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下品的人是恶的。另外“性也者,与生俱生也。”主张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教育是不可能改变人性,也就是不能在品间发生转化,只能在品之内发生作用。
七、朱熹论人性——“善”“恶”
朱熹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天命之性”“气质之性”——主张“天命之性”是禀受“天理”而成的,所以浑厚至善,完美无缺;所谓“气质之性是禀受“理”与“气”,两者杂然相存而成,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恶。
【题目练习】
1.【单项选择题】提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性善论“的学者是( )。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1.【答案】C。解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的提出者是孟子。
2.【单项选择题】明确提出“性三品”说,把性与情分为上、中、下三品。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荀子 C.韩愈 D.董仲舒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韩愈的“性三品”说。韩愈的人性论直接继承了董仲舒的观点,故本题选择选C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