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孔子的教育思想”,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在教师招聘考试当中,教育家及其思想是一个常考点,特别是涉及到对于教育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教育家,是需要大家重点掌握的。而很多同学在这方面感觉知识点很凌乱、不成体系,很难识记,让人头疼。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梳理一下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人物简介
孔子,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二、教育思想
(一)人性论
关于人性问题,孔子提出“性三品”。将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进而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性相近,习相远”等不同的观点。
(二)教育作用
孔子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分别论述了教育的功能。在社会功能中主张“庶、富、教”,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了教育和经济间的关系。在个体功能中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主张人的先天素质接近,而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却互相之间差异甚大。进而论述“少年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因为人的先天素质相近,所以在后天教育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重点知识辩一辩
中国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人 | 孔子——庶、富、教 |
西方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人 |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
(三)教学内容
孔子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以“文行忠信”为教育内容,文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行、忠、信”是道德教育的要求。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四)教学方法及原则
在方法和原则中,可以以“孔有发财心思”为口诀,梳理其中的重点内容。
“有”指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发”指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理学家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财”指因材施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教师应全面的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心”指“温故而知新”,体现出复习巩固的思想。
“思”指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力行而近乎仁”,孔子将学习过程分为学、思、行三个环节。
三、小试牛刀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古代哪位思想家( )。
A.韩非子 B.老子 C.墨子 D.孔子
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一种启发的方法,孔子推崇运用启发法。故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