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不可忽略的主观题

2022-10-26 19:55:10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更好的备考2022年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笔试模拟题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不可忽略的主观题”,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案例分析题这一题型在大家的前期学习中是容易忽略的题型,但如果想要拿高分案例分析题不可忽略,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练一练相关考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陶行知在《师范生应有之观念》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故开办学校、聘请教师,无一非为学生也。若无学生,焉有学校?既无学校,焉有教师?然则教师与学生,焉可无同情耶?同情谓何?即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恼即我之苦恼是也。”

(1)你认为新型师生关系有何特点?

(2)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3)谈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参考答案】

(1)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①尊师爱生现代教育中的“尊师爱生”并非封建等级关系、政治连带关系、伦理依附关系,而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与信赖,学生对教师的这种尊敬与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②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民主平等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③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④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2)老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正如陶行知所言“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体现就是以生为本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3)①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或是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教师应当是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的向导,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是在教育过程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

②建立教师威信

真正教师威信的树立,受四种因素制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善于同学生交往的能力;教师对评价手段的使用。

③要善于同学生交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的,一般师生之间的联系与交往要经历四步:接触——亲近——共鸣——信赖。

④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特别是教师能与学生心理换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善于理解学生,这是解决师生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

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

⑥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难免发生矛盾。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作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陈老师发现杨同学贪玩,学习成绩一直提不上去,就找他来谈话,跟他说:“你的学习成绩提不上去,不是因为你不聪明,而是因为你没有把优点用在学习上,你来说说你有什么优点,我帮你想想办法。”杨同学说:“我心肠好,乐于助人。”陈老师说:“那你把班上几名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组织起来,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我把他们托付给你了,你要帮助他们学习进步,可以吗?”杨同学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为了解答小组同学的问题,帮助他们的学习,杨同学自己也要不断地主动学习,从而也促进了自身的进步。

结合案例分析,陈老师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2.【参考答案】

(1)案例中陈老师运用的德育原则有:

①疏导性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案例中陈老师通过因势利导,对杨同学进行疏导,引导杨同学积极向上,促进其发展。

②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案例中陈老师善于依靠和发扬杨同学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他的积极性,克服了消极因素,实现品德的转化和发展。

③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陈老师针对杨同学的情况,从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不同的德育,引导他参与学习小组,使他的品德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陈老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有:

①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案例中陈老师通过语言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谈话和指导,并且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德育。

②实际锻炼法。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案例中陈老师指导杨同学通过学习小组的方式发挥自己的优点,不断主动学习,最终促进了自身的学习,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