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更好的备考2022年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笔试模拟题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练习题(10)”,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1.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其年龄阶段是( )。
A.6、7-11、12 B.11、12-14、15 C.8、9-16、17 D.6、7-14、15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由此可知,少年期为11、12-14、15岁。故本题选择B选项。
2.脑的生长到( )岁基本能完成,此时,其重量达到成人水平,容积也接近成人水平。
A.6 B.12 C.20 D.15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脑的生长。
在婴儿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便迅速生长发育,12岁时,脑的生长已基本完成,脑的重量和容积接近成人水平,神经系统的结构也与成人无异。故此题答案选B。
3.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 )。
A.物理知识 B.数理知识 C.逻辑数理知识 D.以上都不对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起着组织或协调作用),而非来源于物体。”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物理知识,而是逻辑数理知识。因此,C选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
4.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水平六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科尔伯格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因此,D选项说法正确。
选项A,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选项B,布鲁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选项C,朱志贤担任开智初级小学校长。曾出巨资建新校舍,广收各乡学生,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为此,教育部奖予三等金质奖章。民国5年,又增设景阳高等小学。
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D选项。
5.一个人开始独立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是( )。
A.青年初期 B.少年期 C.青年中期 D.中年期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青年初期是指从14-15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高中教育阶段。在这一时期结束的时候,即年满18岁的时候,青年的身心各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年满18岁的男女青年就可以取得公民的资格,享有公民的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和履行公民的各种义务,正式担任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这就是说,青年时期是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是一个人开始独立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的时期。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A选项。
6.中学生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
A.语言智力 B.行为 C.思维成分 D.反思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力知识点。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成分。智力指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C选项。
7.(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如何通过强化去塑造行为,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因此,B选项正确。
选项A,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是渐进的、试探的,是不断地发生错误、不断地修正错误、最后取得成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错误的行为反应会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反应会逐渐增加,最后形成固定的、正确的刺激——行为反应,也就是通过“尝试与错误”,在刺激和反应间形成联结。
选项C,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
选项D,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
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B选项。
8.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和( )。
A.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和意识成分
C.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D.意志成分和认知成分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自我意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答案选择C选项。
9.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 )。
A.6~7岁 B.7~8岁 C.8~9岁 D.10~11岁
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十或十一岁),这个“转折点”何时实现,主要取决于教育。
因此,本题答案选择D选项。
10.儿童先学习完胡萝卜、豌豆、菠菜之后再去学习“蔬菜”的概念,这属于(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类属学习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题干中,胡萝卜、豌豆、菠菜等属于蔬菜,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学习,即为上位学习,故本题选B。
选项A、选项D,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选项C,并列组合学习(又称为并列结合学习):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
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B选项。
11.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这属于对刺激的(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题干中,学生能够分辨相近的两个词之间的区别,这属于刺激的分化,故本题选C。
选项A,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选项B,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选项D,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C选项。
12.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D.事例或案例
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C选项。